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唐诗人李贺,是诗史上一位奇特的“鬼才”。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其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细读李贺生平不难发现,李贺生在一个极富悲剧意味的时代,其个人有着极具悲剧色彩的性格,又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剧性厄运,最后以27岁的天亡为生命划上了个悲剧性的句号。“如果说科学的世界是人类理性的世界.那么艺术的世界就是人类情感的世界、体验的世界。^[1]”李贺短暂的一生,一直在体验生命的悲苦,其诗歌中也便有了悲苦的底蕴,可以说,社会、自身性格、人生际遇等构成了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  相似文献   

3.
"和",是一种圆融和谐的审美形态,是李贺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在李贺诗歌中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之"和"、心灵世界之"和"、融入自然之"和"、对立统一之"和"四个方面。说明李贺诗歌在奇诡峭拔、冷艳幽微之外还具有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颗特别的明星。他命途多舛、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一共创作了243首诗歌。在这243首诗歌当中,有80余首带有"鬼""神""仙"等意象,被称为"神鬼诗",至今受到人们的珍视。我们从内容、艺术特征、影响等方面分析李贺的"神鬼诗",可以进一步认识李贺的思想及人格。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李贺历来以"鬼才"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因他的困顿的身世、不幸的遭遇、短暂的生命然而却具奇崛的才思。李贺弥漫着鬼气的"虚荒诞幻"的诗作,可从心理角度透视他意识深处鲜为人觉察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6-199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第十一篇中指出李贺作诗好用"啼泣字",开启了今天对于李贺诗歌研究的一扇门。在多部文学史中,都有李贺好用"老"、"瘦"、"病"等字的叙述。从李贺诗中的"客"字发端,将"客"字放在全诗语境并联系其他诗篇来发掘李贺诗更深的内涵,并进而探讨对于当时诗歌语言的丰富、在诗歌技巧与艺术上的创新,从作诗的"法"与诗成之后的解读出发,以追求能在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研究"长吉体"的新的面。  相似文献   

9.
中唐李贺冷艳奇诡诗风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同时也给后来人带来解析上的困难.该文试图从时代风气、唐诗发展规律以及李贺自我生命意识等方面进行探析,来打开正确解析李贺诗歌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李贺歌诗的三点不足来谈李贺被称为"诗鬼"的原因。首先是其诗歌大量运用怪谲的意象来营造鬼怪凄苦的氛围,超越现实而陷入幽冥世界,与传统的观念相抵触;其次是由于李贺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是很丰富,使得诗歌缺少广度和深度,即"理"的不足。第三点是辞藻的繁缛,"百家锦衲"炫目却无用。  相似文献   

11.
李贺《高轩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钱锺书认为其语“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章府为,“笔补造化”的动机是李贺人生难堪的遭际。“笔补”是李贺对自身生生活缺陷的补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从五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此看出,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来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李贺的诗歌中体现出了其对生命意义的积极的关照,以及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忧病畏死,向往仙界,追求享乐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李贺的诗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被人称之为“长吉体”。对其发展轮廓和轨迹作一勾勒,探讨其形成缘由。它的发展,首先是由李贺诗之特质所决定,而这一特质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抒情范式。从这个意义上审视,“长吉诗派”在后世之发展与延续,是李贺人生悲剧在后世重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李德裕贬谪袁州,为时一年,这在其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李德裕袁州赋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既有对仕途险恶的忧惧化解,又有对异域山林的眷恋思慕,它真实地反映了李德裕在袁州期间的政治心态和文学情怀。同时,李德裕赋作善于借物抒情,它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正直有为的胸襟。  相似文献   

17.
自清代姚文燮、王琦疑李贺有妻室以来,近世王礼锡、朱自清、周阆风、钱仲联等学者均持此说不疑,并不断提出新的佐证,遂使这一观点几成学界定论。本文通过对唐代社会文化状况及李贺传记资料和诗歌内容的考索与研究,对上述学者提出的李贺有妻室的论据逐一进行辩驳正误,得出李贺无家室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荣格的“原型论”和李泽厚的“积淀说”,关注的都是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在历史意识、保守倾向和价值取向上,有异中之同;但在理论表现的外部形态上、理论的内部结构中和理论的来源依据上却有着明显的同中之异。从理论表现的静态与动态、“纯粹”与“实践”及心理与文化等层面进行探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二者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时下的诗歌创作中,重庆诗人李元胜的作品显示着独特的审美质素,这根源于他独立的写作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深化而成的独特的存在意识。他追求的诗性判断凭借直觉的心理能力以及与对象的和谐关系而得以实现。他的诗歌已得到诗界普遍的关注和认同,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中隐含的诗歌精神和价值取向,对混乱无序的诗坛,对迷茫游移的诗写者,也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生苦旅的温馨港湾——李贺爱情诗心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贺一生是短促的,又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其现存诗歌中有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到爱情婚姻生活,情感真挚深婉而主旨多扑朔迷离,莫辨其踪。这给后人的解读既带来"归趣难求"的困惑,也留下了寻绎考索的思维空间。本文试图以诗人有迹可按的生活经历为依据,辅以合乎情理的心理探测,发掘李贺情诗缠绵悱恻的精神底蕴,藉以洞悉中晚唐诗人隐微纡曲的心灵世界,为唐人社会心理变迁总体趋向的研究提供一种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