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冉晓莉 《重庆师专学报》2012,(1):119-121,12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尽管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认识众说纷纭,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女性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中的女性体验。从竹林代表作《女性──人》和芭芭拉·泰勒的名篇《情海恩怨》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女性文学中女性体验历程即女性对“压迫”的抗争经历;中西女性文学中女性体验形态呈两极趋势。  相似文献   

3.
《檀香刑》中暴力刑罚场面狂欢化的奇异景观描写特色鲜明,该文分析了人物生命变态体验下的狂欢、个人权力的变态迷恋、专制权力的腐朽与颠覆,重点审视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权力的变异和崩溃。  相似文献   

4.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在莎士比亚的第一时期创作的剧作中,女性都是高举反封建专制的大旗,追求自由、平等的男士。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进步的。而在他第二时期剧作中,他却把女性都描写成“祸水女人”或弱女子,这是传统的妇女观,是与他第一时期创作中所体现的妇女观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现代中国抗战女作家阵容空前壮大,女性抗战文学亦呈现崭新风貌:女性性别意识加强,以与男性性别求异的“女性的觉醒”,拓展自我认知;从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多视角多层次地观照“女性体验”,深化对女性命运的探究;兰占合女性心理与生理体验,寻找并坚守艺术个性,创作视角性别化,显示鲜明身体写作特征;迎合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审美趣味与习惯,艺术形式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已介入写作,初步而曲折地展现女性对世界的体验和需求,力图表现女性作为特殊创造者所具有的特质。尽管她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文学话语权,没能摆脱男性菲勒斯主义,解构男性逻各斯,但她们的写作体验及成就对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勃发具有巨大的昭示与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青散文观照20世纪40年代上海殖民社会下女性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了无觉醒意识的女性和有了觉醒意识的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困境,表达了对女性的生命关怀,进而间接地批判男权文化的专制和女性自身的精神痼疾。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使得课程逐步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组成的"文本课程"走向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思考到、感受到、领悟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将莱维妮娅和繁漪这两个分别生活在清教道德和封建主义专制家庭中的女性,就她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独特的个性以及“雷雨”般的性格导致的悲剧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唤起现代人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是在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她们比男子相对缺乏生活体验,于是一旦女性的意志受到抑制和否定时,女性的苦难和不安意识就更多地集中于自身所熟悉的情感或情欲体验,甚而至于过份关照自身的身体体验,这种以情抗理的行动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以邓幺姑一生的情感演变为例来探究新旧交替、民主思潮萌动的晚清时期,中国现代女性对自身意志与命运的关注和抗争,人性的蠢蠢欲动宛如死水泛起的微澜,预示着狂风骤雨的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4.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萧红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体验,本文试图从童年体验、生育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而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雪莲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2):14-14,2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阐释她们如何在封建专制统治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双重历史背景下,追求爱情,坚守爱情。  相似文献   

17.
1.让学生的心态好起来 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与他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下,才能安心接受教育。老师如果采用专制、冷酷、高压式的管理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感受、负性情感,而这些心理感受、负性情感一旦形成和发展,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存、个人感受、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池莉作为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的体验、敏锐的感受和平民化的写作视角,描摹了当代中国社会众多女性的生存本相,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