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办好开放大学"的任务。以电大为依托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的政策导向,电大应以建设开放大学为契机,抓住开放教育这个中心工作,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若干门精品课程,满足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需要。加强系统建设,探索系统管理新机制,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培养人才,为山东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略论我国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形成了以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模式和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但是从现实和长远来看,国家应大力发展电大开放教育。通过从政策层面加大对电大的扶持力度,保障和巩固电大开放教育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电大也应该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不足,走我国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以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叁事业发展需要,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多种参加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现已形成了以远程开放教育为特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展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南京电大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立足于城市电大的办学特点,合理定位,彰显特色,积极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努力构建和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电大不能仅满足于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融入社会公共教育服务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电大与政府机构的一次合作实践,彰显了电大在社会公共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中央电大到省、市、县电大,面对大众教育、面向基层办学,开展终身教育,电大系统有着普通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及网络资源建设的成就,注定了在信息化社会中实施终身教育的必然性.电大30年的办学经验证明了电大远程办学一直在践行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取得的成果是对我国终身教育的最好诠释.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构建了我国终身教育的体系,促进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发展面临办学规模难以为继的生存危机,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业务上由上级电大管理而人财物等方面却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这种责权利不统一的机制问题。为此,在开放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县级电大只有积极探索如何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探索构建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才能在开放大学体系中做好终端和基础,在未来成人教育格局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俊 《继续教育》2012,(6):42-45
开放大学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力量,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开放大学办学成效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电大)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电大总体上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电大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在其转型过程中,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维度,从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维度和从国家教育改革规划以及电大发展等三维度来探析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转型;同时,按照终身学习理念组建开放大学,明确广播电视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办好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电大系统新的课题。开放大学的建设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作保障,随着云计算和云服务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将云服务技术应用到开放大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学习者、教师、学校、社会等提供综合性的教育服务云平台(教育资源平台),满足不同受众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9.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化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因其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满足不同学习人群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合开展高中后、大学后教育等在职成人教育,大大地推动了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开放大学的创建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又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和创新。云南开放大学的创建需要围绕办学自主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职业教育这三大要义,以及教育立交桥、学分银行、学习平台这三项建设,在这六大要素上取得突破。这既是云南开放大学的显著标志,也是其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建设开放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表现。为了加快推动开放大学的建设步伐,电大系统必须正确认识电大本身就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电大的升级版,开放大学的呈现形态具有阶段性特征,开放大学的认定标准应该是理念、手段与功能三者的统一,办开放大学并非电大的专利,电大建设开放大学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从而增强建设开放大学的自信心,加速电大系统的转型升级,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策略上,要积极推动终身教育立法;举开放大学之旗,占终身教育之位;对系统进行彻底改革,再造系统新优势;打造集硬件、软件、办学项目、学习资源、师资队伍、运行机制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于克谦 《继续教育》2005,19(8):18-20
各级电大开展的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是电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历教育一同构建起电大办学的框架,在现代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教育在电大教育中不论是地位,还是规模、效益,都显现出同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工作成为电大事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大计。  相似文献   

13.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角度,首次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目前,以电大开放教育为依托、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的的开放大学建设思路基本形成,开放大学5+1试点已经启动,但开放大学应如何定位?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与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本文围绕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展开,通过比较国外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分析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下,对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电大如何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电大教育只有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主体的办学模式,才能抓住机遇,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开放教育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在终身教育思想逐步普及下,非学历教育已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大要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机制,实现两者的接轨与融通,从而构建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宁波电大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实现两者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及电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开展老年教育,既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又是大学职能充分发挥的良好机遇,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的老年教育责任包括共享大学教育资源、设置老年教育专业、开发老年教育课程、依托大学的继续教育机构和联合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老年大学。当前,大学承担老年教育责任已具备相应的条件,但尚不成熟,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对大学主体缺乏统一客观认识;老年学历教育有所欠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整合度低等。大学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大学老年教育资源结构,将老年学历教育视为己任,不断产出高水平的老年教育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电大如何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电大教育只有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发展之路,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主体的办学模式,才能抓住机遇,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层层深入,电大教育面临着转型关键期。发挥信息化网络教育优势,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为全民终身教育模式,是电大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吹响了电大教育改革的号角。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是历史赋予电大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责任,也是电大作为开放大学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主题。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电大必须具有面向全民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视野,坚持开放理念,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开放教育,放眼终身教育,努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在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骨干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依托电大建设开放大学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任务之一,其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大学的建设其内在的关键点依然是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深化内涵发展最迫切的需要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化资源建设,加强各种教育形式的融合、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开放大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