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五行说,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与中国养生学的结合,构成了其新的理论内涵,形成了中国养生学所特有的归类原则和归类方法。本文试从五味与五行、五季与五行、五志与五行、五方五色与五行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养生学是怎样以五行说为理论指导而开了五味养生、五季养生、五志养生、五方五色养生的先河的,从而说明了中国养生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它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辩证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了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基础上,指出"农业文化、自然中庸的文化特色、专制的社会制度与形态、文化的早熟与继承性的文化传播途径"是制约中国古代体育竞技性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寻求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智慧与当代效用.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学、文学史、符号美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可以见出"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文学中的形形色色的物化形态,即自然语码.中国文学的自然语码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其中(1)沉淀着中华民族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集体无意识;(2)印证并物化着人与自然的"同胞物与"的关系;(3)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理想和终极取向.  相似文献   

4.
采取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法,梳理中国与欧洲古代体育审美观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体育推崇的是形与神和谐、善与美统一的审美观,欧洲古代体育尊崇的是人与自然对立、人与神灵和谐的审美观,从人体美、运动美和人文美层面比较中欧古代体育审美观念,其不同点归之于遮蔽的人体审美与自然的裸体欣赏、"天人合一"的儒释道思想与人与自然对立的身心二元论、遵循"道"与"气"一般规律和注重感性与理性双重积淀的差异性上,而相同点则归结于以人体符合人的目的性及规律性为美、以健康体魄乃至生命力充盈为美、以人类崇尚蓬勃向上的精神、风度和气质为美的一致性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我国体育美学理论发展和体育审美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源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试述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中医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密切关系,论证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6.
"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 ——中希古代健身理念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身心关系"、"人天关系"认识的分析入手,讨论了古代中希健身理念的差异.认为:古代中国"一体二用"身心观,在肯定生理(形)健康是心理(神)健康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在处理客观规律(天命)与主观努力(人为)的关系上,既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意义.古代希腊的先贤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基本模式都是"二元并存".古希腊强调的是:选择灵魂(理性)的需要而不是躯体(感觉)的需要,按照人的理性需要去影响生命运动;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健身理念对中国古代人们选择的体育保健行为与古代希腊人所倡导的健身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最终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体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是中华古代先民对自然界、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五行学说是宇宙现、社会观、自然观、人生观,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五行”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论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使得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求善""求治"的意蕴,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结合时代特征探析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采取扬弃和内省的方式,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学,文化心理学,城市学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足球"蹴鞠"与英国民间足球发展过程.其结果显示社会文化心理产生的运动行为深深的影响"蹴鞠"运动的发展,城市的演变过程制约了"蹴鞠"运动的发展,这使得"蹴鞠"无论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社会属性上与英国的古代的民间足球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误导我们对足球运动的理解,特别是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对抗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狼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持久徘徊的幽灵,也是俄罗斯文学观照和透视历史与人性的一面艺术之镜。狼在俄罗斯文学中不仅表现了俄罗斯与欧洲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关系,也呈现了俄罗斯人沉重、复杂、充满冲突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是我国在20世纪末的伟大战略决策,旨在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西部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的同时,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得以加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中国武术的近代发展实质上是“在西方体育‘立场’主宰下的中国武术革新”,是对西方体育模式的“嫁接”。西方体育的范式、西方体育新思想、新方法成为了中国武术“革新”的正当性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本身的文化主体性渐趋淡化,这对于中国武术持久发展并无益处。笔者从中西体育文化“同”与“异”的视角,提出了是选择“求同”,还是选择“求异”的学术思考。最后指出: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武术自身的价值,更多关注中国武术发展的主体性,在肯定中西体育文化“异中之异”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异中求异”的发展新路径,以此实现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新生代"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影坛上大放异彩,"新生代"的导演成为大众瞩目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电影的前卫时尚的风格,进而对"新生代"导演和其电影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 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即仁政治国的思想。子思在阐述德治思想时,广泛地运用了“三”,当然“三”的运用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型;三大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忠恕之道"思想真谛,阐明了缺失"忠恕之道"的"狼性"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将走向极端的思想观点,并力求探究"忠恕之道"与"狼性"市场经济的融合,从而实现让企业由内而外焕发"狼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个别同志认为,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再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已经过时了。而事实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只要有阶级斗争就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要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就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没有过时。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