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高考诗歌鉴赏,应重视标题、作者和注释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从“三看”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大意和主旨,为正确解答试题打下基础。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富含诸多信息,不少考题的设置与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1、研读诗题,把握题材。许多诗歌的标题都直接或间接表明了该诗的题材,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的诗歌鉴赏题,标题为《秋思》,从标题便可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再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从“别”这个标志性的文字就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把握了诗歌的题材,就可根据不同题材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去把握诗…  相似文献   

2.
2010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其诗如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江西高考语文卷由稚嫩逐渐走向了成熟。总体来说,近五年来江西高考语文卷是中规中矩,按照通常的套路命制,在保持与全国卷平稳过渡的同时,又呈现出江西卷自身的亮色。江西高考语文卷始终提倡着"四个回归":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能力、回归本源。本文以诗歌鉴赏题为例,谈谈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一、江西高考语文卷诗鉴赏歌题特色分析1.五年来所考查的诗歌都与教材联系紧密2009年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是当时课本第五册《说木叶》里曾经引用过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从1997年全国卷出现第一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到2014年,全国高考共出了32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其中尤以2014年为甚,共有6份试卷拟的是此类题型。高考命题专家之所以青睐此类题型,是因为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呢?一、利用已知,整体把握比较鉴赏是比单首诗歌鉴赏要求更高的鉴赏,但开始答题时不能直奔比较点而去,而是应该先从整体上了解两首诗(或三首诗)的体  相似文献   

5.
正读懂诗意,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鉴赏时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准确理解全诗。一、看诗题,分清类别,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依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爱情诗、哲理诗、闺怨诗等。有不少诗  相似文献   

6.
贾薇 《现代语文》2010,(11):158-159
综观2008年至2010年江苏三年高考语文卷的诗词鉴赏题,笔者认为:2008年的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的设题较为容易,只要求学生读懂诗歌内容并掌握简单的鉴赏技巧:2009年的岳飞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难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鉴赏它是一种艺术享受。从1998年起,诗歌鉴赏成为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诗歌鉴赏由一卷移至二卷,这样,完全意义上的诗歌鉴赏出现了。如何鉴赏,据考纲要求,总的来说是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知妙语,但这些方法目标太大,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快速准确恰当鉴赏一首诗,必须把握好切入点,而且只有寻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快捷掌握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准确鉴赏评价一首诗。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作品的眼,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或是作品的线索,它暗示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作品构思)。如杜甫的《倦夜》:竹…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高考语文也要求学生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考点明晰《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内容上考查形象、思想、观点;形式上考查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考纲我们具体分析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2003年高考全国卷则选用王维的《过香积寺》,从诗歌语言赏析方面出题…  相似文献   

9.
2003年普通高校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是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里考的就是炼字。  相似文献   

10.
新诗鉴赏题和古典诗歌鉴赏题一样,多采用选择题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语文第10题对杜运燮的《雷》的鉴赏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我们除了借助一些鉴赏方法对诗歌赏析外,还可以研究选项中的错项设置的规律,即制作干扰项的密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请看下面制作干扰项的密码的展示:密码1:望文生义制题者利用诗中有些诗句或词语多义的特点,不结合语境,牵强附会,望文生义,设置误区,引人入彀。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邂逅  相似文献   

11.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2.
诗题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诗题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诗题常常包含时间、地点、题材、情感、写作缘由等信息,巧妙地解读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重点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解阶段,真正深层次意义上的鉴赏题涉及不多。04年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柳中庸《征人怨》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05年要求说明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微风”是如何贯穿全篇的。这是一个问题,还有第三小题直接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07年第2题考的是对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最后一句“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试题的难度增加,许多考生在考后都感叹此题无从下手。下面就如何解答古诗鉴赏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对于诗歌鉴赏的具体要求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基于此,笔者认为诗歌分析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分清类别,把握特点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因而研究起来需要按一定标准分清类别,并了解每一类诗歌的规律及特点。如按题材分,可以把诗歌分为写景诗、送别诗、咏物诗、怀古感事诗等。其中…  相似文献   

15.
考点直击了解诗歌语言的修辞手法是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点。在近三年的高考题中,直接考查诗歌中修辞格的共有五题,间接考查修辞格的则更多,如2010年四川卷《减字木兰花》,第一题要求考生赏析红翠之妙,没有明确提出考查修辞方法的要求,但考生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让学生会鉴赏古诗,教师当先叫其读懂诗歌,而诗题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读懂诗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鉴赏它是一种艺术享受。从1998年起,诗歌鉴赏成为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诗歌鉴赏由一卷移至二卷,这样,完全意义上的诗歌鉴赏出现了。如何鉴赏,据考纲要求,总的来说是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知妙语,但这些方法目标太大,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快速准确恰当鉴赏一首诗,必须把握好切入点,而且只有寻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快捷掌握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准确鉴赏评价一首诗。  相似文献   

18.
今年江苏卷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为唐代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宁夏、海南卷诗歌鉴赏与2007年同题比较,选诗都出自宋代,设题都为两题,赋分也相同。所不同的是2007年所选的为感物咏怀诗,两题三问,涉及内容脉络的  相似文献   

20.
诗歌题逐渐成为高考语文得分率很低的题,特别是主观题。如2019年全国卷1《题许道宁画》15题山东省平均分仅为1.73分。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水平呢?笔者认为,了解出题人意图,让学生有个宏观的认识,非常重要。把2015年至2019年14道诗歌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笔者认为有四个出题趋向。一、通过某一联考察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成为最主流的题型。全国卷诗歌题原先是两个简答题,第一题考手法或画面,第二题考情感。两个主观题基本覆盖整首诗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