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作学习,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思考性、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合作才有方向、有目标,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分析完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想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设计让学生替作品中的人物表白这一环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又能进一步吃透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学期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替孔乙己作内心表白的环节,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下面介绍课内的一幕。师:“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孔乙己》,孔乙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们的哄笑、嘲笑,孔乙己感到十分的伤心,觉得‘知己难寻’、‘难诉衷…  相似文献   

3.
张盘英 《考试周刊》2012,(43):34-36
作者对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的案例进行了简述,提出这一案例的妙处在于巧妙地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4.
彭玉华 《江西教育》2001,(12):25-25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从问题的设计入手,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一、问题有趣味性,吸引力要强。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王国。这就要求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例如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作品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果我们在分析课文时把问题设计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6.
一、讲究“趣味”与“情感”,激发兴趣 教学要讲究趣味,倾注感情,要凭借富有情感的提问。去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去打动学生的心。 从问题的设计角度看,更应该讲究趣味与情感。如一位教师讲《孔乙己》的结尾部分,他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孔乙己被打断腿后将死的种种情景。有学生说孔乙己死前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中了举,享受荣华富贵;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死前很想喝一碗酒,但是没有钱……让学生进入情境,设身处地为孔乙己设想出不同的死的情形,从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什么样的基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却很值得深思。近日,听了一节《孔乙己》的观摩课,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但仔细研究课中讨论的一些问题,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来。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是对读物、作品的再生、再创造,只有创新的阅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阅读。一、读出创造这里讲的“创造”,指的是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像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让学生对作品“空间”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这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教《孔乙己》一文时,教学结尾我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联系前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进行合理的想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加深了对…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执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于教学的时机,投石问路,巧妙点拨,从而开启学生心窍,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曾是我陷入迷惑,以前讲解此文,学生只对孔乙己的言谈举止感到可笑,而对其形象意义却理解不透。课堂不乏提问,却无开窍效应。我在静静思索之后终于明白,提问必须启发学生自省,具有思维价值。于是,当再度教此文时,我仔细研读课文,一个大胆的设想便产生了。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孔乙己有三块“伤疤”不…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本身所包含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能力。本文以《孔乙己》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关键句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探究社会关系视角下人物活动的意旨。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中课堂作业的设置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体现和发展性学力的有效提升。阅读教学中课堂作业的设置有效地保障来源于教师是否设计了一系列的读写作业,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作业,使之成为"对话"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度和效度。本文就《孔乙己》一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课堂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是一门学问,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静心学习、埋头实践。一、从文体把握教师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求知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如于漪老师为《孔乙己》设计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  相似文献   

17.
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围绕孔乙己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这一主问题,自主提出子问题,然后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组讨论。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很独特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为何就要温两碗酒?这对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有没有作用?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契机,完成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要温两碗酒,是故意摆阔,以此来回应(抵消)旁人对他的取笑,以及故意掩饰别人揭他伤疤带来的难堪,从“排出九文大钱”这个细节可以得到应证。他不反击别人的…  相似文献   

18.
写后讲,即围绕课文内容命题,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先写作文,然后把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认识理解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由教师讲析。现以教学《孔乙己》为例,对具体作法略加说明——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提示:(1)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2)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欲望,我还提出‘孔乙己的偷到底值得不值得同情’的悬问,让学生在作文中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怀着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心理状态,沿着上述提示的思路去完成第一步教与学的任务。考虑到学生作文的难点,在于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孔乙己的偷<即提示(3)>,因而检查作文时,我采取了只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形式(没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内容的思辨领悟与表达。《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什么时候‘死’了”这一问题,极具教学思辨价值。以之组织学生思辨活动,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辨析课文内容,在表达中深入领悟文本,同时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课堂表现中应具备的“四有”,即有保障、有支撑、有动力、有呈现.有保障,主要指时间上的保障,教师要设计尽可能简洁的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有支撑,即教师需要设计有层次的、系列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和内容深处;有动力,即有驱动力,课堂对话要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掘;有呈现,即学生的思维结果必须用严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根有据,才算得上是思维深度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