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当年的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相似文献   

2.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3.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  相似文献   

4.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2006,(10):41-41
小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老师要教唱新歌《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破壳而出的画。就在老师边指图边朗诵歌词时,一个孩子忽然喊道:“老师,小鸡死了!”老师似乎没听见,仍然笑容满面很“镇定”地继续教学。这个孩子又大声地说:“老师,很多小鸡死了,要把它们扔掉!”这回老师应该是确切地听到了,但仍然没有回应。随后的时间里,这个孩子努力地寻找一切机会告诉老师“小鸡死了”,无奈每次都被老师忽略过去了。  相似文献   

6.
师 :同学们 ,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 ,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诵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 ,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师 :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 ,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 :思乡之情。师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生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生 :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师 :看来大家平常很重视积累 ,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 ,今天 ,就让我…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堂古文课。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这是一堂没有教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如此美妙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  相似文献   

8.
接替新班第一次上语言课,我在结束部分安排了一次朗诵比赛。看东东小朋友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就先请他朗诵。我问他朗诵什么,当他说出儿歌篇名《小胖胖》时,我发现他把“胖”字念成了“盼”。接下来,朗诵完整首儿歌,东东的表情很不错,但仍有几处发音不准,都是用方言发的音。我问东东:“这儿歌是谁教的?”他说是老师教的。  相似文献   

9.
一、角色表演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发展语言能力,接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并增进对所学作品的兴趣,可采用角色表演法。我在教学《春雨》这首诗时,就是采用此法来教的。 课堂上,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位请四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戴上麦苗、桃树、葵花子、小弟弟的头饰,老师先读:“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然后戴上相应头饰的同学接下去边表演边朗诵:“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我们编写了26首儿歌,包括友爱同伴、爱长辈、爱劳动、有礼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为每首儿歌配上一幅插图,每幅插图下面画一朵花、一颗五角星、一个三角形。然后,把26首儿歌及插图装订成册,每个幼儿一本。在运用“儿歌画册”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种形式: 1.运用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如在语言课上教幼儿学儿歌《幼儿园里真快乐》。教师首先用提问的方法,问幼儿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幼儿看画面,初步感知儿歌内容,然后教师再教幼儿朗诵儿歌,幼儿边看画册边朗诵,容易记忆,学得也快。有时学完了一首儿歌,我们还让幼儿给画面上小朋友穿的  相似文献   

11.
走进新课堂     
走进实验区,走进新课堂,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幕幕体现教学民主理念的场景令人惊喜,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老师,我们想和你比这是一节语文课,学生正在分组比赛朗诵课文的片断,并对各组朗诵情况进行评价,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向老师挑战:“老师,我们组想和你比”。老师带着微笑接受了学生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一于永正老师上的古诗《草》是一节令人拍案叫绝的课,是古诗教学中的一朵奇葩。李伯棠老师称之为“一件教学艺术的珍品”,高林生老师称之为“古诗教学之中的精品”,如果让我说,我会称之为“古诗教学中的极品”。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寓庄于谐,寓教于嬉,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可谓精彩之至。但为课锦上添花的还有学生的精彩。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第四句想一想边教边悟2003年第10期当代教育科学“烧不尽”的意思,学生灵机一动,说是“地下的草根没有烧着”。于老师表示赞同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作为地面,又在地下画了草根表示“烧不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向人们展示了童年的几件往事,在作者心中占据很大空间的是国文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课上国文老师朗诵着田汉的《南归》,慢慢进入了角色,老师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聚在眼睛里,也感染了整个教室,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录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我们先听一首歌《母鸭带小鸭》,会唱的跟着唱。(同学们边唱边做动作)师:现在,老师就像一只鸭妈妈,带着我们班73只小鸭子去玩,我们一边玩一边学,好吗?生:好。师:像老师一样把桌子上的小鸭子贴图贴在胸前,看谁贴得最快。老师手上有许多小鱼,如果哪个小鸭子表现好,就奖他一条小鱼。反思:教学开始,通过歌曲和游戏,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教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师:(出示一只鸭子图案)仔细观察一下鸭子的身体,你…  相似文献   

15.
走进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我们总能感觉到一种"简单"。2011年12月,在杭州"千课万人"全国小语观摩活动的会场,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薛老师"法式"的简约之美。一、简约的设计《九色鹿》这篇课文源自一个佛教故事,通俗易懂,文本在内容上难度不大,难在对人物进行评价。薛老师依据他的"三个不教"理念(即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看明白的不教、教了仍然不会的不教),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只留下了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这个例子出自一个全国性课堂教学大赛:一位男老师,他所选教的一节课是《梅岭三章》。这位老师知道,陈毅同志创作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的这三首诗,虽然脍炙人口,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于是,他苦心设计了一段导入语,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出来,然后,趁热打铁,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三首诗。紧接着,这位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这三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交给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小学二年级看物说话课《一瓶花》教例评析岑溪县教研室徐忠云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讲台上放着什么?生:(齐)放着一瓶花。师:对。今天我们就以《一瓶花》为题上一节看物说话课。要求大家边观察边说话。(板书:看物说话一瓶花)我们过去已经...  相似文献   

18.
镜头一:(课前五分钟,我欣然步入音乐室)生1:老师,这是我们在《读者》上抄来的《隐形的翅膀》的谱子!生2:老师,这节音乐课就教这首歌吧!生3:老师,我们都想学唱这首歌!你就教我们吧。这时,不知道是哪个学生开了个头:"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伴随着悠扬的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在“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了“朗诵”学习专题。以往很少有教师上专门的朗诵课,这个专题对一线教师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面对这样专门的朗诵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  相似文献   

20.
程丽华 《学语文》2006,(4):51-51
教《失街亭》前,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失街亭》相关的两集内容。同学们对之热情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边看边议论。我突然想起前一阶段练笔中有几个学生围绕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但的确也引发了我们的几番思考。想到这里,一个灵感在脑海中闪现:能不能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教自学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叫许信的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教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