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科技博物馆学习是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基于展品资源的STEM项目化课程是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与“博物馆学习”理念下教育转向的学习载体。本文从STEM教育课程模式、非正式学习特征、项目化学习、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等视角阐述了科技博物馆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包含七个核心要素的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应用这一模式开发的温州科技馆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科技博物馆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科技博物馆自身资源为依托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备受关注,其中以STEM教育为主题的馆校结合活动与日俱增,但其活动质量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笔者认为馆校结合的STEM主题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上都需要符合当前科学教育领域中提倡的围绕“大概念”开展教学的教育理念。本文讨论了如何对STEM主题活动中的“大概念”进行解析,活动教学设计中的“大概念”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将科技博物馆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中三个核心问题,并以山东科技馆馆校结合STEM主题活动的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引进了STEM教育项目,但教育理念却与真正的STEM教育有较大差距,并且未能与科技馆展品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相结合。为此,本文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我国《小学科学课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当代科学教育与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将其与科技馆展品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相对照,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基于实践的探究”及“多样化学习”作为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开发思路,并以《消化大冒险》主题课程为例,介绍了厦门科技馆在课程开发中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开展了STEM教育项目,也出现了偏离STEM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相关教育学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STEM教育是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兼有项目实践与探究式学习双重特征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为保障STEM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法工具。在此基础上,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运用PBL进行了STEM项目教学设计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内涵、路径与实践案例。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符合当今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传播的内容、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过程—关系”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例,探讨了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加法不止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加法,更重要是让更多的群体深度参与到科学中来。如何实现更加包容的STEM教育,让女孩更多地参与到STEM领域的学习、工作中来是博物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关注的问题。科技类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肩负着科学教育的“包容性”使命。但校内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同样存在于博物馆环境中。本文梳理国外场馆在展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项目的实践,分析“促进女孩参与的展览设计方法”“响应女性需求的设计框架”和面向女孩设计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探讨从不同层面促进女孩STEM参与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为女孩创造更包容、更公平、更具吸引力的非正式STEM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0.
刘杰  许春漫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0):136-145
[目的/意义] 通过对美国爱达荷州图书馆委员会STEM教育项目进行个案研究,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STEM教育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查法对美国爱达荷州图书馆委员会STEM教育项目进行调查,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STEM教育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指出我国可以从成立公共图书馆STEM教育委员会,将阅读推广嵌入STEM教育中,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发展,重视成人STEM教育等方面着手,推动公共图书馆STEM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学校作为馆校合作的新模式,是美国中小学教育校内外融合的新视点。本文对美国博物馆学校联盟(NAMS)推广的一套K-5课程,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NAMS课程具有四个特点:构建系统化的K-5课程体系;对接课标设计博物馆特色课程;精选跨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基于此,NAMS课程对我国馆校合作工作提供了如下启示: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建立长期稳固的保障机制;基于课程标准与博物馆资源培养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领域的馆校合作课程内容;通过基于实物的项目式教学实施课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在博物馆与学校办学相结合的情境下,建设校园博物馆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通过建设校园博物馆以及开设科技类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的案例,探讨了校园博物馆建设的实施路径,总结了具体实践经验,旨在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内涵,结合具体课程活动,探讨了表现性评价在博物馆课程类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从教育结果、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三方面阐述了表现性评价与博物馆课程类教育活动的关系,并提出表现性评价对于博物馆教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场馆是家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域,而家庭也被列为场馆教育的核心面向。针对场馆究竟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问题,本研究从场馆教育者的专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和加拿大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情况,寻求跨文化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场馆的教育理解和期待、家庭与场馆的教育动机以及家庭行为与场馆支持三个方面的深度比较,研究显示中加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特点各有侧重。无论优势,还是缺陷,都有共识和差异。在取长补短的意义上,我国场馆和家庭分别获得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科技馆中静态陈列型展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移动媒体技术(iBeacon),开发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信息化辅导平台;根据5E学习环,设计探究式学习辅导资源内容,使用户通过微信“摇一摇”,获取展品辅导资源,引导用户了解展品操作方法、探究实践、原理解释、生活应用和相关展品推荐等内容。围绕设计开发的思路和具体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有助于科技馆基于静态展品的科教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6.
儿童博物馆在过去二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示什么?为什么需要儿童博物馆?”在中国并不为大众熟悉,也没有受到太多博物馆专业领域人士的关注。本文将从影响儿童博物馆的理论及研究,儿童博物馆与其它场馆的区别,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以期通过本文能够把儿童博物馆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儿童博物馆,为中国儿童教育方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