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木斋近期发表的《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体”》《论东坡词的“应体”与“非应体”》《论悲壮而非豪放为辛词的本质特征》《唐宋词体论略》等系列论文为讨论对象,认为木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观点,是对唐宋词接受视角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2.
从<唐宋词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宋诗流变>、<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词体演变史>一路走来,木斋先生一贯注重文体纵向流变的阐发.在<宋词体演变史>这样一部融个体研究与总体把握于一体、融感性鉴赏与理性阐释于一体、融风格流派分析与发展演变规律探寻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木斋逐步建构起他的唐宋词体"应体"论.  相似文献   

3.
古今"老干体"表现出歌德化、程式化、空洞化、官气化和应制化的共同特点,但在语言、格律、修养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当今"老干体"之盛行与其时代、经济、理论、经历及网络密切相关;其造成虚假繁荣、违背诗歌传统及混淆诗歌发展方向等影响也不可低估;提高文化与艺术之修养,加强舆论之宣传是导引"老干体"回归雅正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5.
《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和假名两序是研究和歌歌论的重要文献。《古今和歌集》的两序的歌论从发生论、本质论、表现论和社会功能论等方面都深受中国诗论"诗言志"的影响。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古今和歌集序》的中国古典诗论"诗言志"的受容。  相似文献   

6.
歌行体     
《同学少年》2014,(3):54
<正>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两卷是研究"竹林七贤"的一部专门著述,其中不仅保留了大量关于"竹林七贤"的原始文献,也对"竹林七贤"的精神实质加以准确的揭示和评价,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学界对此书一直未予应有的关注.综合戴逵<竹林七贤论>与孙盛<魏氏春秋>关于"竹林七贤"的著述情况来看,<竹林七贤论>应是最早的关于"竹林七贤"的专门著述,其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均应高于<魏氏春秋>.由于<竹林七贤论>的缺佚情况较为严重,该书全貌已无由观览.但从现存佚文的细致论析中,仍然可以看出戴逵对"竹林七贤"精神实质的精当评价.戴逵评价嵇、阮诸贤时不仅以事实为依据,力求可信,而且对七贤有褒有贬,公正客观,特别是能透过表象,把握精神实质.这些应是戴逵<竹林七贤论>具有重要事实依据和思想深刻性的重要体现,由此也确立了戴逵及其<竹林七贤论>不容忽视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戴逵还曾指出竹林之放达是"有疾而颦",这不仅是阮籍、嵇康辞世百年之后的相知之言,也是最早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魏晋风度精神实质的不易之论.  相似文献   

8.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9.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10.
嵇康论体文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嵇康的学术个性,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论体文的代表作,采用论文体制,在语体上使用对话体和骈文体,并形成了典雅又新奇的整体风貌。研究嵇康论体文特性,进而探析魏晋思想对论体文的影响,为探索魏晋论体文学术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的<泥土的歌>的抒写成分非常复杂,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关于农民悲苦生活及艰难时世的诗篇.在这部诗集中,减克家也开始涉猎讽刺诗歌.通过文本细读及分析,我们发现<泥土的歌>并不是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一曲农村的"田园牧歌",或是农民的"颂歌".笔者认为, <泥土的歌>的"歌"字应回归其最朴素的原意,即作"诗歌"之意来解.相应的,研究界对<泥土的歌>的评价也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2.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木斋治学具有创新的勇气,他将学术追求溶入生命本身,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内容和形式.木斋新作<宋词体演变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尝试建构了词体学,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关系作为词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对词体个案研究作出了新贡献以及严谨的论证方法.这些特点打造了<宋词体演变史>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史典籍整理》课程导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史典籍整理,包括自古至今的文学、历史各种书籍的阅读、校订、研究,既包括历代名家的诗歌、词、曲,也包括史类的书.古代典籍的目录,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及<清史稿·艺文志>,虽繁简不同,却可知历代学者研究之大概.古籍整理需要了解文史知识和古代各朝代的生活习俗和典库制度,还应注意古今体文字、古今音韵的变化和避讳字问题.古书校勘对古书的版本种类、善本、底本及卷数要有所了解,分析比较,唯善是从,不能迷信宋本.陈援庵先生提出的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至今仍是校勘的主要方法.凡此种种,曾谐称之为"猪跑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朝鲜"传"体文学体裁的梳理,并具体从有无虚构、有无情节性、有无明显的非叙述性议论三个方面对许筠以"传"为标题的五篇短篇作品进行分析,认为其<严处士传>、<荪谷山人传>是史传体散文,<张山人传>、<南宫先生传>、<蒋生传>则更接近史传体小说.  相似文献   

16.
罗素珍 《现代语文》2006,(10):62-63
语气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所独有,因而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特征之一.<马氏文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说:"助字者,华之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马氏文通>所说的"助字"即语气词,语气词始终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从稿>、<迦陵论诗从稿>和其他著作中贯穿首尾的重要理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四个特性:纵观古今、融会中西、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木斋  李松石 《天中学刊》2005,20(1):51-56
花间体确立了“词为艳科”、小词小境、应制应歌、香软华贵等词体体制,是对早期民间词的一次文人雅化运动。花间体主要由温韦两大词体构成,韦庄体与飞卿体具有趋同性与变异性两大属性,是同中之异、异中有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