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教养生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教创立于东汉中期 ,发展于两晋隋唐时期 ,昌盛于宋元时期 ,对道教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养生谈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自原始社会后期产生 ,历经春秋秦汉的奠基性发展 ,至两晋隋唐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均有质的飞跃 ,但服丹术的流行几乎使古代养生走入死路。宋元明清时期 ,对前人养生理论的归纳整理和对养生术的批判性继承 ,终使古代养生日趋完善 ,独成体系 ,造就了中国古代养生术的特殊风貌。  相似文献   

3.
从魏晋时期的社会主导思想入手,分析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在魏晋时期的主导社会思想中,玄学和道教对体育发展的影响较为深远,在其熏染下,围棋、投壶和养生项目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体育风尚,形成了"重娱乐""尚养生"的风气。认为,社会主导思想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也受社会主导思想的影响,对体育的发展有着比宣传或者政策更为持久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宗教得到空前繁荣。"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也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一步融合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时期,因此,佛教对于文人和文学也就有更巨大的影响"[1]。道教在唐代得到特别的崇重,带上了"御用宗教"的性质。许多帝王亲自求仙、炼丹,极大地提高了道教和道士们的社会地位,扩大了道教的影响,鼓起社会上下崇重道教的潮流。在这种社会气氛下,文人们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浸染[2]。儒家思想在唐代虽然不能定于一尊,但唐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平台,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唐代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致君尧舜上"是唐代文人共同的理想。步入中晚唐后,唐王朝国势衰微,文人的命运更加坎坷,精神上的苦闷和矛盾也更多,佛、道便成了文人们寻求安慰之所。作为中唐著名的诗人,三教思想对李绅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我国古代产生的一种民族宗教。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它同儒家和佛教一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道教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其对养生学和养生术的研究传播。道教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史的一个主流,是几千年来道教养生家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下试对道教养生的产生发展过程略加考辩,划分阶段、指陈特征、论其价值。一、神仙家与养生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李约瑟博士的这个观点是十分精到的,道教养生的产生发展同中国古代这种神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联系,中国古代养生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个水平的。  相似文献   

6.
晋代葛洪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气功学家,也是一名养生学家,他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是他的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是他养生方法的实践基础.阐述他的养生思想对全民开展健身运动的今天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从秦汉到晋唐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善,养生流派也已形成。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发展到黄金时期,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的中医养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水地域文化在魏晋隋唐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中原汉文化的衰落相反,魏晋北 朝时期的天水,不仅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而且佛教文化也勃然兴盛;加之民族融合,其地城文化呈多姿多 彩的发展趋向,从而为隋唐天水地域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 之下,天水地域文化的发展步入繁荣。天水地处中西文化交往和丝绸之路要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不 同文化的双向交流融合是天水地城文化兴盛和过渡性特色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1.
4 明清至晚近道家养生 明清时期活跃于祖国南部的道家气功养生有两大流派:一是以陆西星为首的东派,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故称东派;一是以李西月为首以四川为活动中心,故称西派。两派虽有不同,但其内炼理论学说均承继了宋元以来的道教内丹功法。陆西星主要活动于明代后期,李西月则晚约300年,主要流传于清道咸年间,是清代道教气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孙思邈和司马承祯是中国养生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一个从医学角度研究养生,一个从道教角度研究养生。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思想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养生的目的,孙思邈认为在于长寿,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做神仙;又如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孙思邈认为在于养性,司马承祯认为在于得道。然而,他们毕竟都是以“养生”为其研究对象的,因此这又决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同一性:比如在如何以静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主张“安神练气”,提出了“五对七候”的修炼理论,司马承祯主张“安心养气”提出了“五渐门七阶次”的修炼理论;又如在如何以动养生的问题上,孙思邈提出了熔导引、行气、按摩于一炉的主张,司马承祯提出了要配合梳头、叩齿等进行导引活动。  相似文献   

13.
四、内丹养生派的兴盛(一)内丹的盛行及流派沿革隋唐金丹服食之风盛行。统治阶级于荒淫享乐之间,企图长生不死,因而道教神仙思想流行。但是,以清修勤行为前提的艰苦养生内炼功夫,又决非养尊处优、侈糜淫乱的统治者所能为,故服食丹药便成为最能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长生不死”方法。据清莧翼《廿二史扎记》考证,唐代皇帝因服丹致死者即有六人,大臣贵族死于是者当更多.因此至唐后期,人们开始怀疑金丹服食,进而群起指斥。道教徒们开始寻找新的长生途径,将目光转向传统养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文价值的复兴,养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此,以孔子、荀子、老子及庄子的养生思想为代表,剖析了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文化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内涵,并对儒、道养生思想的各自特点进行内在区分,以期对先秦时期儒、道养生思想,先秦社会生活及养生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繁荣时代,元泰定二年完成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所形成的巨作,体现了历代道教神祇的完整体系。无论从线描、色彩、艺术构思、绘制技巧、形象塑造都是杰出的,为我们创造了宋元以后千年不断的人物画传统,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武当道教武术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天人合一的融合观”、“阴阳对立的统一观”、“形神兼备整体观”、“刚柔相济的平衡观”和“动静结合的全面观”是武当道教武术养生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8.
汉唐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宗法社会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存在。汉唐儒学在哲学上综合诸家思想,并与佛道对立融合,促使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逐渐向本体论哲学转化,在与各家各派相斥相容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在经学上采用重注经疏释的繁琐治经方式将儒学经学化又有其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面,这就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是西方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分析了荣格的心理学与道家在最终目标、价值取向及思想方法上的相通性,荣格通过对道教经典《太工金华宗旨》的研究,为当代心理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其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他在集体无意识、原型、自性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据,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架起了新的桥梁,并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