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哈代可称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巧妙运用环境推动小说悲剧情节的发展,烘托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物悲剧性格。其独特的悲剧内涵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有背景作用,而且极富象征性。而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熟练的驾驭各种景物描写,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浓厚的乡土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哈代可称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巧妙运用环境推动小说悲剧情节的发展,烘托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物悲剧性格。其独特的悲剧内涵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有背景作用,而且极富象征性。而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熟练的驾驭各种景物描写,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浓厚的乡土精神。  相似文献   

3.
郭敬明青春题材的小说,描写了青少年成长的轨迹,内在的有一种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品氛围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小说揭示了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与青春的迷惘,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物命运的悲剧。这种悲情意识,使郭敬明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情感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敬明青春题材的小说,描写了青少年成长的轨迹,内在的有一种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品氛围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小说揭示了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与青春的迷惘,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物命运的悲剧。这种悲情意识,使郭敬明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情感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复是《一双蓝眼睛》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在词汇、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方面的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首先,对与死亡相关的词汇的重复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与悲剧性主题。其次,对人物语言的重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和语言习惯。第三,对叙述语言的重复强调突出了小说中某些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作者运用神话和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琴棋诗画等艺术活动点染诗意的情趣,对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使小说充满了诗的空灵。在灵性飞动中演绎一幕幕哀艳动人的悲剧故事。诗性的艺术美境,使小说写人状物尽显诗情;携诗入文、化用诗境,文显诗性;最重要的是优美的诗境与人物的悲惨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加码了对龌龊现实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夏衍剧作中存在着若干情绪因素。这些情绪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为作品的情绪基调,它们使作品趋于相对稳定,平衡,不至于杂乱无章,文章从环境氛围,人物心境和情节特征等相关方面的因素对夏衍剧作情绪基调的生成机制作了一简略论析。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创作中的冰山风格使他的作品简洁而深刻。这一风格在他第一部成功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尤其是其人物对话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对话中大量运用替代和省略,使人物对话简洁含蓄。文章试从文中人物对话的结构层面来探讨其简约语言的奥秘及其如何成功地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刘庆厚 《文教资料》2011,(11):22-24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整篇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忧郁氛围。这种忧郁烘托了环境,映照了人物,使整个作品烙上深深的忧郁"气质"。作者构建作品忧郁氛围运用了多种方法、多重意象,包括"忧郁的月亮""忧郁的雾气""忧郁的人们",他们的忧郁共同构建了鴜鹭湖的忧郁,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鴜鹭湖的忧郁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汪曾祺先生创作的一些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了小说中景物与人物感情之间的关系:或情景相融相互协调.或情景相背形成反差。作者正是灵活运用这两种写景抒情方式,使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彰显小说主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汪曾祺先生创作的一些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了小说中景物与人物感情之间的关系:或情景相融相互协调,或情景相背形成反差。作者正是灵活运用这两种写景抒情方式,使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彰显小说主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渲染烘托环境氛围。渲染烘托氛围有多种手法,音响、色彩的情状等感觉描摹,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描写往往如音乐和绘画,能扣人心扉,达到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二、刻划展示人物形象。通过音响、色彩和情状的描摹,使作品中的人物神情毕现,传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呼声,达到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质特征。因此,阅读分析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凭借人物的色泽、神态等描写,从局部形象到整体、由眼前到往昔、由外表到内心,进行联想,直至组合成新的活的完整形象,并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反  相似文献   

15.
何立伟:从空白中求索无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立伟在小说创作中,特别是在他的诗化小说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空白的营造。在诗化小说的空白中蕴涵着深层的意境美;而在更多的作品中,则通过艺术空白烘染出雾状的情绪氛围,丰富了生活和人物的具象描绘,同时也寓涵着作家心灵的跃动。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在学术界讨论颇多,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把悲剧的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系统表现出来:湘西世界的美丽,尤其是人物情景中氤氲着的情感,更强化了作品的亲和力、感染力,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从而构成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悲剧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深刻揭示旧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祥林嫂以其悲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和悲剧的形象震撼人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本质。把浓烈的悲剧氛围和选材的典型性、艺术性相联袂,相互烘托,交相辉映,使主题得到深化,不仅值得师生鉴赏,更堪作我们写作的拓本。 一、小说要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尤注重后者。 小说的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这时她已丧夫失子,被大伯收拾屋子驱赶出来,可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下,这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大部分小说,尤其后期小说,都以小说中主人公或者主要人物所遭遇的不幸甚至于悲惨命运而结束,他的不少诗歌也充斥着对人生、人世不幸命运的倾诉和感叹,从而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沉重的悲剧感觉.……  相似文献   

19.
小说《林兰香》穿插的大量诗歌对小说的叙事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以三首诗为联缀,完成了对燕梦卿悲剧形象的塑造,从而使这些诗歌具有了推动故事发展,促使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作用;二是回首诗对小说整体寓意和具体情节设置的暗示作用;三是与作者的悲剧意识相契合,借诗歌进一步渲染作品悲剧氛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