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化学“学科素质”的培养,要以知识为裁体,全面制定教学目标。诸多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是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知识为裁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学科能力、方法、精神、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学科德育操作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研究编制“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为抓手,借鉴世界范围内表现性目标研制经验,通过表现性德育目标明确期望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应具备的德性表现,以促进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关注育人、落实育人。本文论述了表现性德育目标的概念与意义,及其结构要素、表述思路和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等,为改变当前纯粹以隐性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要求的现状,凸显学科育人功能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3.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目标,根本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从“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转变。但是,现实中很多课堂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没有实现知识的功能化和素养化。  相似文献   

4.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际的课堂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结构在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内外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三个方面,并以遵循核心素养的内在诉求,遵循学科教学的特性,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及回归育人的根本为逻辑依据。在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表述时需要基于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根本指向;关注内容选取,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关注目标评估,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主旨。  相似文献   

5.
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取舍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遭遇必须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作出取舍的情境。“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科性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冲突。教师只有学会价值判断,学会目标整合,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要实现学科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主教学思想。其中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主体本身的全面发展是教学价值的最高体现。为了保证教学价值的实现,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坚持把训练作为一条主线,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诱思探究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好的落实了素质教育。其教学思想,反映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目标”和“情境”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两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学科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对静态知识的掌握,忽视以人的能力、发展、创造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知识或能力纬度,较多地脱离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情境及课堂的教学情境相对单调、刻板,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情境—达标”教学模式则抓住了上述两个薄弱环节,针对“情境”和“目标”这两个主要变量,展开积极的…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化学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大力提倡“素养为本”的教学[1]。因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依托活动元的形式,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化学学科理解是一种学习活动,其主体是高中化学教师,其功能是使教师丰富化学学科教学知识、完善化学学科教学思维、提升化学教学能力,为落实“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做好理解方面的准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向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既要关注知识的成立条件,又要关注知识的依存条件;既要基于知识内在结构进行完整性理解,又要基于知识结构化进行关联性理解;既要关注知识的科学属性,又要关注知识的实践属性、辩证属性等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0.
“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兼收并蓄20世纪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科学成果基础上,以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新的教学理论成果。我国长期没有自己的科学教学论,这项成果有望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基本要求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同样,也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应用必须实现的目标。在大量实践案例中,我们却看到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校施行的是由教务处进行笼统管理运作、以学科课程教育为核心的“单部式办学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助长了“应试教育”不良倾向,它有利于“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却不利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培养。在社会人才观发生根本性变革和教育培养目标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单部式办学机制”已显露出诸多不适应的态势。提出与论证学校实施“两部式办学机制”的新构想,建议学校通过实施“部门化”运作机制,设立“学科教学处”和“非学科教学处”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分部实施与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必修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有三个变化:一是教材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打破原有按族学习的章节体系,改为主题学习;二是教学目标有了新的侧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统领教材,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相联系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各个章节;三是在教材的核心内容基本不变,观念、方法类知识增加的基础上,教学时间缩短,新课程必修一、二知识点几乎涵盖原高中教材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内容。  相似文献   

14.
对学科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考山东淄博铁路运输技校鲁学工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学科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为总目标,应置本学科教学于整体教育目标之下,努力使本学科教学与它学科教学形成合力,以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军 《教育探索》2001,(4):23-23
一、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标准。在目标确立时,应以培养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发展其主体能力为教学目标。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笔者在物理教学中,已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①分别确定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目标以及德育的渗透目标和方法;②通过知识、技能的全面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③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努力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培养个性;④教给学生物理学科的思想和…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语文课堂由以往注重“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乍一看,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高涨,活动丰富多彩,方法多式多样,整个课堂看起来美轮美奂.然而,“动活美”的语文课堂却忽视了对“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目标的实现,导致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7.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形成正确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以发展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学科核心知识为内容,以探究发现为主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黄平 《中学理科》2007,(11):26-27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探究.《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费曼学习理论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库仑定律”一节教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科实践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发展性学习活动,需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学科方法的习得与迁移、学科意义的建构与完善。杜威强调知识的发展须经历在“做中学”中积累直接经验、在“交互学”中习得间接经验、在“思中学”中发展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这为阐释学科实践在核心素养时代的必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科实践的提出为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发展论提供了当代省思。学科实践与知识发展论具有机理上内在统一、主体上相互一致、结构上互为补充的适切性,基于知识发展论视角的学科实践要求以教师理解为实践先导,引领知识发展与学科实践交互融通;以意义情境创设为基础,强化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实践方法指导为依托,培养可持续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