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造就最优秀的教师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是师范大学永恒的办学目标。当前,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面对充满不确定、更具复杂性的未来和更有诱惑力、更大延展性的社会,如何增强师范生的未来适应能力,坚定师范生的爱教乐教情怀,是值得所有师范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囿于工具理性等多种原因,当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存在"三大不足",即师范知能教育多而职业情感教育不足、学习盲目率性多而自觉自律不足、外在强制推动多而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师范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师能的重要载体,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三脱节、三轻三重"问题;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后,师范生就业窄化.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改革势在必行.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十年来在紧密对接国家基础教育、重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尝试:提出了"教师教育能力与学科专业实践能力'双强'"的培养理念,探索了"三个'一体化'、三个'双重视'"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重建了"一条主线、两个平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教育必须从理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即教师教育必须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模式。为此建构了"12345"教师教育模式,即以实践取向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二个平台",奠基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坚持"三方合作",创设合作"育师"共同体;利用"四大嵌入"推进,提升师范生的"五大能力"等,以培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是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师教育优势,以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优化实验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积极借助机器人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凝炼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特色,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在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有独特的理念和鲜明的特色,始终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模式,以"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完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本文提出了"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竞赛等学习平台,以有效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培养机制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师范生培养机制中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完善,地方政府督导力度不够,中小学实践科学性不足等问题。"U-G-S"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提升地方政府的教育调控力度、增强中小学教师人才储备、塑造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以及促进高校与中小学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将有利于各主体参与协同,解决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弊端。"U-G-S"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可采取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各方主体合作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上特色明显:瞄准中小学一线教学需求,采用"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双师制培养模式;通过模拟教学锻炼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其实践类课程超过总学分的50%;强调教育部、教育学院及中小学之间的三维伙伴合作关系,建立严格的实习监管制度保障教育实习效果。借鉴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运行质量,开展师范生课程改革,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范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健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监管和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问题情境"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通过开发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境",创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问题情境"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强调合作、反思与自我评价。该模式的出发点是为师范生应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做好准备,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符合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的逻辑向度表征为从"单向度"到"双向度"的师范生实践智慧时间序列转变;从"断裂式"到"全域式"的师范生实践智慧发展场域转变;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的师范生实践智慧养成过程转变.当前,我国师范生实践智慧培养存在"唯知识和技术"的目标旨趣、"失整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无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过程等问题.因此,师范生实践智慧最终价值效用的发挥有赖于"双向度"导向下的育人体系构建;"全域式"指引下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多主体"背景下学与教的持续变革;师范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的"反思性实践"本质要求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基于反思性实践而展开。反思性实践重视经验和情境的基础作用,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注重实践与反思的互动融合,倡导实践者自身的能动建构。应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丰富师范生的实践体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智慧,拓展反思渠道、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增强教育信念、激发师范生的主体意识等策略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实践相脱离。分析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教育的困境,并尝试从实践教育的纬度探讨构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全方位教学技能培养模式,以期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地方教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标志。新课改背景下,更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生物学科角度出发,总结当前我国教育实践能力的主要培养模式,分析新课改对师范生培养的要求,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创新性,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招引企业进入学校,按"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双主体"办学体制与机制,是解决当下高职教育处于"实践教学、就业岗位"落实两难境遇的最佳途径。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成效已充分证明引企入校是成功的,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而且创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基于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借鉴美国CBTE项目成功推行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六个一"工程培养模式。该模式由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共同体以及模块化教学体系等三部分有机构成,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师教育发展提供镜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块格式,以分模块教学、英特尔模块教学基本格式、分类教学的思想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论述了模式的理念和构想,并提出应用创新性模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未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适应师范生的职业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师范院校转型还是综合性大学开设师范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逐渐进入综合大学环境中。如何保留学生的师范特性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成为一个良好的途径和保障。试图通过改革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式,结合温州大学的实践,来探讨师范生培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本文针对数学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以下策略:(1)让数学师范生熟悉通用软件的运用;(2)让数学师范生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3)让数学师范生熟练掌握学科软件;(4)让数学师范生学会应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合、案例学习与技能培养融合、校外教学与校内教学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融合"的"一个坚持、四个融合"培养模式;构建新时代下,符合社会需求和师范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创新型生物学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三S"模式是在"教学做合一"理论和主体教育论基础上提出的,对革除传统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弊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有效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从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实训平台和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入手,遵循知行合一、个性化、全面性、分级递进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