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后,步入了“学生本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它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于1940年在重庆就教育问题与戴伯韬的谈话中率先提出“群众本位”新理念。10年后,即1950年1月,他又在《教育讲座》里,肯定了“群众本位”。“群众本位”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大众化”教育。徐特立“群众本位”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教育工作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在我国,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全面推动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世纪之交,我国正在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十五”规划,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200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要由目前的 2700万人增加到 4500万人左右。普通高中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六个改变,把“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到了核心地位予以认识和宣扬,“人本理念”树立起来了;“人的发展”代替了以前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提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价值观”、“兴趣和经验”以及“实践能力”等。根据《纲要》的“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  相似文献   

6.
文摘荟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向张海峰在《职教通讯》2002年第9期著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不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拔高,也不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理论压缩,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目标取向的课 程。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取向—“人格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不能拘泥于“能力本位”模式,要从成“人”的高度实现对它的超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高尚道德和发展潜力;作为“职业人”,必须具有从事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教育散论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实践,是鲜活自由的生命实践,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周遭世界的全面自由的照面和对话,是对话互动之中人格的健全发展。社会本位、国家本位、民族本位、宗教本位、集体本位、科学本位、知识本位等等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只是人与人,人与周遭生活世界关系背后的“第三者”,以其作教育存在的依据,无异于亵渎了真教育。也许人们会反驳,现实中你能找到不以“第三者”作目的的教育吗?远至两次世界大战,近至“9·11”恐怖事件,血淋淋的事实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除了科技昌明,人之狂热外,能告诉我们的就只剩下“童子操刀”(潘光旦语)、人之…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除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给学生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外,其教学大纲更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它改变了过去高中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又兼备科学与人文、实践与交流、人和自然关系等内容,同时还明确地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纳入课程目标中。发展STS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和热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向,极具时代意义。一、物理课程中渗透STS教育的现状及其意…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10.
《职教论坛》2012,(25):58
闫宁在《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本身对人本性的关注,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单纯的技能本位观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应当从人的内在性出发,以综合职业能力重构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经揭示出:人的成长过程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似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马克思这里指出的人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从人作为主体的生成角度说,也就是人的集群主体形态(以群全为存在本位的人)、个人主体形态(以个人为存在本位的人)和类主体形态(以类为存在本位的人)的依次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经历了从教育目的的有无之争、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最后到教育目的多元发展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在对教育目的的论争中不断深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人性提升: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性提升的意义 (一)人性提升:现代教育的中心 现代教育的能力本位,人性提升体现在人才规格上,张扬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称《纲要》)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为贯彻《纲要》的精神,今年四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广州市要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到2003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决定是符合实际的,标志着广州市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里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表达本位”吸收了“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言语教学论”等理论,基本形成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教学体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相吻合。同时,“表达本位”更立足人的层面,把儿童的阅读与写作变为“我”与“你”的对话,以独立言语人格为培养取向的语文教育。现将“表达本位”教学取向交给读者审读,期待更多关注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2003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除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给学生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外,其教学大纲更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它改变了过去高中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有机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又兼备科学与人、实践与交流、人和自然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三字经》作为古代影响巨大的启蒙教育读本,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儒家在启蒙教育领域内的三大认识体系。它们分别是教育的“本位”主义、教育的“修身”主义,以及教育的“人文”主义。这三大认识体系在现实教育的应用过程中,对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9.
近读周德藩同志《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载〈新教育〉周报 ,6、19) ,获益匪浅 ,感触良多。“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教学改革 ,日益高举起教育的人文旗帜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以人为本位的教育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角色培养 ,是一种更高水平上对社会发展本位的包容” ;“以人为本位的教育 ,通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开发人的潜能 ,形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以上摘自周原文)以社会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最本质的不同 ,应落实到“人”上 ,前者以社会发展为本 ,因而…  相似文献   

20.
张有根在《江苏高教》2009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高速发展期,由于急剧发展及其功利化的选择使得人们对“职业”和“技术”产生限制性理解。从而具有操作性的工具色彩。能力本位观及其实践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这是一种集体的失语,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劳动工具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产生疑惑,因此,我们必须走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与人文培养失衡的“跛足”前进的教育误区,建立起科技与人文兼容、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