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过程.因此,高中历史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按"为何学、学什么、学如何"来整合教材.教学实践中,虽然这种设计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能使教学流畅,却难以激发学生产生评价辩论的愿望,从而无法深人反思我们民族的近代史.  相似文献   

2.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追求近代化的途程走过了三大阶段: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清政府的自强新政,都没有超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范围,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萌芽阶段;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尝试阶段;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把科学与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仍然是追求生产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实践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从特定角度看,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的探索史.自鸦片战争以来,承受了巨大耻辱的中国人,在寻求自强图存的路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自上而下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认识必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从而促使中国传统教育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朝廷官员为主要目的,逐渐向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社会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的维度转变.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学习中,既要重点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要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主要贡献及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还要学会对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讲授中国近代史后,将近代学习外国的各种派别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成《四州志》、《华事夷言》等书,这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史地知识的最初书籍.他是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他所说的“长技”是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学习的目的是驾驭外国人,以维护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发动的一场“极端不义”、“海盗掠夺”的侵略战争。它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开端,此间,中国人民发扬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体现了全民性抗战的特点;同时鸦片战争又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它突出表现在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改革派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国近代进步的志士仁人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  相似文献   

8.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学科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浅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知识梳理 1:师夷长技的思想 学器物{概况:地主阶级、时间、人物 思想: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只学科技。抵抗派提出未实践,洋务派实践未成功}  相似文献   

12.
笔者尝试使用新教材缘于参加赛课,抽签结果是选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教学设计之初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接受赛课任务后,经过认真学习及同事间的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才逐渐有了了解。下面结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的几次课程重建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并影响到此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1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于是作者在公开课中尝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16.
识整理近代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的过程,也就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过程。在历史的记忆里,我们只是一瞬间,但就是千千万万个一一、探索历程⒈地主阶级的道路选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又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2013年参加了广东高考历史科39题第(1)小问的评卷工作。据个人总结,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概念不准。对“中体西用”的概念没有准确把握.错答成“西学东用”、“西体中用”、“中西结合”、“东体西用”、“西学东渐”等;将“师夷长技以制夷”错写成“思以长技以技夷”、“思以长基”等。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归纳思想观点的思维模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涉及许多近代人物的思想及主张,如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等。有些思想主张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有些派别的思想主张,教材上并无明确的表述,如维新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来归纳概括。这种模式为“派别 手段 目的”。按这种模  相似文献   

20.
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历史人物及其他们的公关思想,比如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曾国藩的"驭夷"思想、康有为的变革思想以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通过几个代表人物的观点,窥视近代中国的公关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