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化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社区是文化的主要源地,社区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及地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也为实现区域经济腾飞,解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提供途径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其运行机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目的地社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受益,并为加快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就现存的生态旅游组织以及召开的相关会议我们可以对于生态旅游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生态旅游的研究目的地的地理分布来看,美国被列为生态旅游数据收集的首要目的地(13.8%,),加拿大第二(11.7%),澳大利亚(10.6%)和新西兰、英国、印度尼西亚和南极(均为5.2%)也比较集中。从生态旅游研究机构来看,影响比较大的包括:生态旅游学会、世界保护联盟、国际保护组织、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旅游人类学委员会、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国际保护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旅游人…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薛梅 《科学大众》2014,(12):166-167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生态经济、生态消费方式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生态经济模式、运用生态技术、推行生态机制、倡导生态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以营造生态旅游吸引物、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培育生态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生态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响应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5.
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凌  郭嘉欣  王灵恩 《资源科学》2020,42(9):1816-1826
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梳理和生态经济分析框架,在总结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型等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内涵特征、利益主体,并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形成生态旅游供需对接平台,具有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内生性和循环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主要涉及游客、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是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在有机合作和投入建设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产转换为生态性旅游产品,游客通过付费购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对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从而构建可持续的“交易—获利—激励—再交易”市场化补偿路径。这一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产权的确定,关键是资源生态价值的实现,核心是生态服务功能交易的互动激励,而多方博弈中政府的调节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发展旅游气象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旅游业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的安全、品质以及舒适度,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游客关注的焦点,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气象信息的需求更加旺盛。本文探讨了发展旅游气象服务的必要性,对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如何改善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生态旅游对促进拉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保障国家生态系统具有关键意义。将拉萨(七县一区)打造成具有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生态化、民族化、国际化应该成为拉萨生态旅游业发展方向。文章就拉萨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旅游业科学规划、有序发展,造福地方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国际旅游岛生态道德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从几个方面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落实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提升生态旅游中的道德智慧;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培养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的理性生态人;引入绿色生活生产方式,促进生态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完善生态道德制约机制,营造生态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吴清一 《科教文汇》2013,(19):199-200
加强国际旅游岛生态道德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从几个方面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落实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提升生态旅游中的道德智慧;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教育,培养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的理性生态人;引入绿色生活生产方式,促进生态道德意识深入人心;完善生态道德制约机制,营造生态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临沂市充分发挥山、水、人、圣、商五位一体的资源优势,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为发展方向,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完善设施,集中力量开发旅游名牌和精品,打造沂蒙山牌,作名人古迹、生态旅游、沂蒙精神的文章。重点开发了以蒙山景区、北国石林为主的观光游;以龟蒙养生、休闲康乐为主的养生游;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的名胜古迹游;以及生态农业游、民俗风情游等五大旅游系列,旅游业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实施气象"十三五"规划关于建设智慧气象的发展需求,对乌海城市气象精细化服务进行了思考,以解决城市气象中天气预报、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服务中的迫切问题,为城市气象科技和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伟华  黄志红 《科技风》2011,(8):229+232
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着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管理运行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统一思想,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加快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多种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多渠道宣传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张爱平  戚均慧 《资源科学》2014,36(6):1142-1151
中俄界江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潜力区之一,科学评价其生态旅游潜力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中俄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态位理论,结合中俄界江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社区、旅游市场、旅游区位和旅游交通6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impson模型和Pianka模型计算了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研究表明:①中俄界江沿岸14个县市区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评价值为6.15~18.80;②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空间特征明显,漠河、黑河、抚远、密山为I级潜力区,萝北、嘉荫、同江、虎林和饶河为II级潜力区,塔河、呼玛、孙吴、绥滨和逊克为Ⅲ级潜力区,乌苏里江河段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大于黑龙江河段,生态旅游资源子系统与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的相关性最高;③中俄界江沿岸共有69对县市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重叠度大于0.5,占到总数的75.82%,表明其生态旅游潜力要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导致激烈的旅游竞争。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总体发展对策包括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开发特色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和开拓境内外市场、深化境内外生态旅游合作、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了差异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集旅游、娱乐、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代表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兴产业。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必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业有望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人早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规划思想。生态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直接对象,不仅是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景区的开发必须做到规划先行。藏东南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类型多样,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使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得到保护,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在藏东南生态旅游区功能的分区基础上,着重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参与式设计引入景区规划设计中,探讨民族地区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景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资源是宁夏的优势资源之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宁夏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宁夏应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回乡文化、西夏文化、红色生态三大文化旅游板块,塑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主题形象。把宁夏建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省气象局以需求为牵引,构建适应国家公园的"136"青海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新格局,研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为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坚实的气象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54~2014年)资料,对西宁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资源进行探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宁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风力减弱,气象灾害风险较低,当地的消暑条件会越来越好,更适宜建设成有西域特色的高原型凉爽城市。对西宁"凉爽城市"城市品牌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建议:1.探寻适合高原型城市发展的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准确、客观、合理地进行各类资源评价;2.整合西宁游憩资源,大规模种植耐寒植物和优势花卉,烘托恢弘壮观的旅游特色;3.依托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三江溯源之旅,展现青海高原神秘而神圣的天然魅力。  相似文献   

19.
建设好生态文明、保护好生态资源,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以大柴旦翡翠湖为代表的众多旅游资源仍处于初始开发状态,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科学、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这些资源,是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青海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相似文献   

20.
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参与被认为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生态旅游的特点之一以及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理想途径.本文在对苍南县五凤乡社区参与情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对五凤乡社区居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以期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提供决策上的参考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