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行进间转法是队列队形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课上经常做的一种队列练习形式。然而,行进间转法的指挥位置和口令又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行进间转法的指挥位置及口令技巧。  相似文献   

2.
<正>一、队列整合的内容与形式(一)整合的内容:分队、合队、错肩行进、行进间转法。(二)练习形式:1.练习人数:班级实际授课人数。2.练习队形:四列横队。3.动作要领:各列1-2报数,全体齐步走(图1),到底线附近全体向后转走,到中线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教师对队列队形教材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掌握队列中行进与步伐变换等各类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站立行走习惯,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具有英姿焕发的神态,体验在活动中统一口令,动作迅速和协同一致,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团队精神。在辞海里“行”的解释为走;“进”指向前、向上移动;“步伐”指队伍进行时的脚步;“变”为性质、情形和以前不同;“换”实质是变换、更改。队列队形教材——行进与步伐变换是体育教师经常遇到的内容,但总有教师面对时不知如何教起。为此…  相似文献   

4.
<正>一、练习队形要变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简单易调动的体操队形组织练习。但在新授健身拳套路时,如果教师没有站在高台上,而采用四排的体操队形,后面三排学生重叠、视线范围狭窄,不易看清教师示范动作的路线和方向;而如果变换队形改变了练习方向或方向不明确(如圆形、扇形队形),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健身拳套路,要合理变换练习队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操作的练习队形。1.错位站队形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践分析法,从有利于进行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队列队形变化中一列横队变二或三列横队的变化方法,认为现行一列横队变二或三列横队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体育教学。同时,提出较为理想的一列横队变两列或三列横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过去多年教小学高年级的队列练习行进间转法,都是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的,首先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再示范,随后让学生完整地学习整个动作,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其结果学生对动作要领掌握得较差,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动作不准确,节奏感不好,走起来动作不整齐。近两年,我在教四年级的队列练习行进间转法时,大胆尝试了完整法和分解法紧密配合的教法。结果教四年级的行进间转法动作质景比过去教高年级的行进间转法动作质量好得多。  相似文献   

7.
行进间转法是队列练习中学生较难掌握的动作,在教学中学生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一线教师抓起,统一方法,才能教好学生。行进间转法虽然只有三种:向左转——走、向右转——走和向后转——走,而且这三种转法也有很多学者探讨研究过,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为此问题争论的现象没有停止,这充分说明老师们本身就没有统一方法和认识,也进一步说明行进间转法至今仍存在争议和有待商榷的问题,细究其原因才发现主要矛盾是行进间转法的口令如何下达的问题。不同的口令下达方法有不同的走法,究竟哪种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是本篇文章再剖析的重点所在。下面就在教学以及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一对比阐述,  相似文献   

8.
教学队形是指教师在授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或教授内容的要求所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队形的安排和合理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队形的运用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队形法:是指全班集体定位或行进间方式的练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徒手操的兴趣,可以适当变换做操队形,如:圆形、半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八字形、扇形等,在学生最初站位时,教师可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圆形,熟练之后,可以适当变换队形,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  相似文献   

10.
教学队形是指教师在授课时,由于教学目标或教授内容的要求所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队形的安排和合理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队形的运用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队列队形是中小学体育必修内容,通过队列队形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作风,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将行进间队形变换用观察学习、参与实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给学生搭建轻松愉快的活动平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时不贯穿着对于队列、队形的运用。从上课开始时的集台站队到课结束时的讲评;从教师示范讲解时的队形调动,到分组练习时的队形排列;从准备活动时的散开和靠拢.到轮换练习时的队列行进,它像一条随针串叶的红线一样.连贯始终: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地选择和合理地运用队列队形。  相似文献   

13.
李杰 《体育教学》2006,(3):34-34
1.直接调动队形法在队形变化比较简单时,老师可以直接调动队形。例如上课时,学生成散点站立,集合队形时,只要下达口令:“成某列横队集合”。学生即可完成集合动作。2.示范引导调动队形法上课时,有些队形的调动,老师可站到排头位置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例如一路纵队蛇行行进时,老师  相似文献   

14.
队列队形练习,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都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几乎无不出现队列队形的练习。常态课上,单纯以队列队形为教材来实施教学的课涉及很少,通常出现在小学低段和初一新生规范教学中。一般课堂上,出现在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作为集中注意力,收心的手段。队列队形教学是一个基础性工程,不能纯粹为了教而教。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后,教师合理运用队列、体操队形,并结合课堂程序展开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合理的变换,能使课堂既顺畅,又省时、省力,从而提高课的练习密度。目前,体育常态课都注重课堂规范的建设,因此,队列队形作为课堂规范实施的有效手段被推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多出现在各级教师技能比武和评优课上,作为考核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王强 《体育教学》2013,(11):37-37
队形调动是体育课堂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体育教师在队形调动时应该注意的要点和事项比较多,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队形调动前教师的积极观察和思考出发,思考每一次调动的目的是什么?调动后学生的理想分布是什么?调动的口令和旨意如何让学生快速达成等等,提出了教师在队形调动时,应该要先思而后行,用事实和案例阐述了“五思考”对调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期选取了队列队形和排球基本技术的若干教学设计,队列队形是开学初进行课堂教学规范教育时必用的内容,也是进行班级集体纪律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常态课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避免枯燥,气氛沉闷,教师要运用情境法、游戏和比赛法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排球作为常态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垫球、传球等基本技术,我们将陆续刊登一些经典的内容设计,以丰富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野,希冀对课堂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于2013-2016版规则将6人操修改减少为5人操)中,队形运用及其变化是比赛的重要内容之一,变化多样的队形及其巧妙流畅的变化使比赛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0、2012、2014年的第11、12、13届这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6人(5人)操项目前3名的9套动作的成绩对比及队形变化数量、队形变化速度、队形变化类型的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国队在集体项目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保持在前3名,参赛队员一直以男运动员为主,其在艺术得分上成绩不突出,从而影响最后比赛成绩.因此,对第11-13届世锦赛6人(5人)项目前3名9套动作的成绩及队形变化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纲》明确指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队列队形教学在动作方法上基本上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的要求来进行。由于小学生年龄毕竟还小,如教师只是照教材的动作要求讲解一番,然后示范一下就让学生练习,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以行进间转法(向后转走)教学为例,采用分解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一、动作方法听到口令后,动令落在右脚上,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后,以两脚掌为轴,向右转180°,出左脚向新方  相似文献   

19.
所谓队列队形练习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所进行的协调而统一的工作。它的形象生动,形式多样。队列队形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整体观念,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形成优美的姿态,还可以起到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队列队形练习并不单纯只是体育教学、体育表演的重要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实现体育训练、教学、表演的组织手段,尤其是在大型团体操表演中,队形更是千变万化。身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内容及运用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而且还应该对各种队形的创新设计和绘画技巧有所掌握。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践分析法,从有利于田径项目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队列队形变化基本特征和一般方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认为合理严密的组织队形是提高中小学田径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