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94年的春天,反对“有偿新闻”再一次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热门话题。起因是原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简称“长城公司”)非法集资案。案中有案,就是几个新闻工作者接受长城公司总裁沈太福贿赂案。原《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因受贿罪和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孙、蔡二犯曾炮制4篇长篇“新闻”,在20多家报刊上发表,为沈太福的违法行为作吹牛性宣传,收受沈太福数以万元计的贿赂。从沈太福案看,一篇“有偿新闻’可以给记者本人带来上万元的“经济效益”,令人触目惊心!沈太福案宣判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制止“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2.
1994年4月11日上午,北京,随着一声枪响,原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总裁沈太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与沈太福案有牵连者还有几个“无冕之王”,其中有原《科技日报》社长兼总编李效时和记者孙树兴(被判刑7年),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被判刑6年)。孙、蔡二犯曾炮制4篇长篇通讯报告,在20多家报刊发表,为沈太福和他的“长城公司”作吹捧性宣传。当然。孙、蔡二犯也接受了沈太福的金钱贿赂。《人民日报》1994年1月12日发表社论《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社论说:“还要指出的是,沈太福为了蒙骗视听,虚构神话,罪恶之手也伸向一些新闻单位和其它一些职能部门,并部分地得逞。我们要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使大家都能  相似文献   

3.
技能复合、团队协作、提高素质,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新闻报道对全媒体记者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全媒体记者的呼唤。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媒体对“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的报道,是全媒体记者的一次“实战演习”,它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5.
黄斌 《声屏世界》2008,(6):13-15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吸引了海内外一千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其中有一个由6名小伙伴组成的小记者报道团分外抢眼。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的小记者吴梓曼年仅9岁,是整个十七大采访报道活动中年龄最小的记者。在此期间,他们佩戴着记者证与大记者一样,穿梭在会场内外,出现在十七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现场,奔波在分组讨论会上,就未成年人关心、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从党的“九大”到“十四大”持续采访过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这在中国新闻界刘振英是第一人。有着30年工龄、28年记者生涯的刘振英,以他的创造性工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事政治报道开拓了...  相似文献   

7.
毛秀国 《军事记者》2008,(10):70-70
报道:近日,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退伍的战士报道员黄翊华,荣获江苏省苏州市“双十佳”记者称号。黄翊华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4年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等媒体发表稿件800余篇,两次荣立二等功,退伍后被《苏州日报》聘为记者。  相似文献   

8.
6月16日《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全国记协主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的五篇作品。这五篇现场短新闻是:《人民日报》记者孙毅采写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难忘的时刻》;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观星合写的《总书记的问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新华社记者胡泰然采写的《美军入侵一周后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九月八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明新闻》节目中,都播发了一条“据人民日报记者报道”的短新闻:《朱建华眼下不能硬拚》。回忆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倒也费了一番心思的。九月七日下午,我和本报几位体育记者前往北京工人体育场,采访北京“燕舞杯”国际田径赛。那天,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就是我国跳高选手朱建华。事先,《体育报》《人民日报》都登载了朱建华将出场比赛的消息,引起了首都不少田径爱好者的关注。朱建华三年前在这里第一次打破世界纪  相似文献   

11.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1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不该忘却的纪念》效果好最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纵横》节目中,连续播出了系列报道《不该忘却的纪念》,使听众重温了王杰、向秀丽、蔡永祥、刘英俊等烈士的英雄事迹,引起强烈的反响。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涌现过一批英雄,他们有着远大的共...  相似文献   

13.
记者张振国写的题为《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的新闻,在12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以头条新闻,在《早间新闻》中向全国播出。合肥晚报一字一句地把广播原话抄下来,在当天的头版头条登出。安徽日报总编辑很激动地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我们全社同志都非常支持省委这样从严治党。”解放日报、文汇报和安徽日报等14家省市报纸都在10日这天转发了这一消息。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还在一版配了评论。12月13日著名漫画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韩阳)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经典故事集《睡前故事》。与目前市场上众多幼儿故事图书不同的是,该书的全部内容自1月1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AM747)同名栏目“睡前故事”中播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你一定多次听到过她的声音——一个清脆悦耳的女记者的声音。她的语言流畅,语音清晰,国语中隐隐夹杂着一点儿河南乡音。她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的记者刘振敏。  相似文献   

16.
李慧 《中国广播》2007,(12):58-58
11月3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简称亚广联)第44届大会颁奖会上,中国共有5个节目获得本届亚广联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创作的少儿节目《倾听自然》获“青少节目奖”、中央台选送的新闻特写《生死抉择十六秒》、广播剧《余香》分别获“新闻节目特别推荐”和“广播剧特别推荐”;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3)
《中国航空报》记者汉中行■文/杨文胜编者按此文记叙了《中国航空报》两位记者采访中的动人事迹。读之,令人激动不已又感慨万千;编后掩卷而思,作为编辑、记者,从他俩身上应该汲取什么?金秋九月,《中国航空报》两位记者从北京专程来到了汉中。在这素有“小江南”美...  相似文献   

18.
人而无友,大约也如孔老夫子所说,是“不知其可也”的。至于记者,朋友多多更在一般人之上,这可算是常识了。 不过,常识也难免尴尬的时候。按说,记者这个职业,要求他的交友活动应当主要围绕客观真实,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而不是谋一己私利,搞“有偿新闻”。但现实生活中,假“友情”之名践踏新闻道德的事却并不少见。 举出前些时候披露的“长城案”,也许有人会说是“引喻失义”:沈太福与蔡原江、孙树兴之流行贿受贿,是犯罪,而不是个人私谊这类无足轻重的小事。——这自然是对的。不过,我很怀疑,上述罪恶形成之初,他们会没有一番觥筹交错、互通款曲的铺垫?会不扯一块“友情”的面纱来遮羞?固然,“金钱铺路、打通关节”是沈太福辈的惯用伎俩,但其实,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嘉禾高考舞弊案报道的争论,归根结底,其实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理解问题。在今天,过于笼统地声称“记者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过于偏激地强调报道是“记者的天职” (参见 2000年 7月 19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组争论文章《在职业精神和道义责任之间》 ),对人们深入思考问题已没有太大意义。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纠缠着复杂的关系。记者 (乃至媒体 )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  相似文献   

20.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