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在语际转换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冲突日显突出.随着翻译研究从两种语言的转换拓宽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造性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改写理论为支撑,从诗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改写理论是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勒菲弗尔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受到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对译文进行改写,以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改写理论对《光之逝》汉译本进行研究,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改写创作,以促进译本在中国市场的传播,并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同一种体裁规约(genre conventions)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结构和标准。旅游宣传材料作为一种特定的语篇体裁,在语篇特征上,中英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达到翻译目的,改写翻译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了翻译改写理论,他强调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将翻译向文化转向,他提出制约文化介译的三个要素是意识形态、社会主流的诗学和赞助人。本文旨在以翻译改写理论为视角,分析刘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本中改写理论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翻译批评的鞭策和推动。传统翻译批评拘泥于文本和语言。文化操控学派把翻译活动置于社会语境中予以审视,其聚焦点从文本转向文化。改写理论是文化操控学派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批评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行为,考察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写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对翻译批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张静宜 《海外英语》2011,(4):173+175
翻译是一种改写,改写即操纵。傅东华所翻译的美国记者米切尔的《飘》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思想。该文通过分析《飘》的语言风格来论述翻译的改写和译者的操纵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10.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以及权力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译语(改写)是译者在诸多社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改写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范畴,标志着翻译研究从"规约性范式"向"描述性范式"的转变,使翻译研究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但翻译改写理信纸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对微观层面关注不够,过于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略译者主体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这些使该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文本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清末侦探小说翻译盛极一时,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多有改写、漏译及增译现象,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表明,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末侦探小说翻译中的特殊现象是由于当时目的语意识形态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7-101
用改写理论分析马君武《哀希腊歌》和《米丽容歌》两个译本,表明马氏诗歌翻译中信息的"隐"与"显",是其分别基于个人的政治意识和目的语诗学规范对原作进行的有意改写。因此,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文本,需探究译本生成时影响翻译的各种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 形式改写(reformulation)是由 Levenston(1978)首倡的一种二语写作教学方法(Qi&Lapkin,2001),指的是由一个以二语学习者所学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参照二语学习者的作文稿,在尽可能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基础上,以地道的母语加以改写,然后让学习者将自己的文稿和改写后的文稿加以比较,以便从中发现自己的表达方法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习得的目的(Cohen,1989:4)。形式改写是为了弥补 Corder(1971)提倡的结构改写法(reconstruction)的不足提出来的(Myers,1997)。结构改写要求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用规  相似文献   

16.
洪天翔  王富银 《海外英语》2020,(6):24-25,36
话语霸权视域下的翻译改写行为研究可以使人们更为本质地认识和评判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话语霸权影响下的改写行为,同时有利于受霸凌者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最终有利于促进其牢固树立并坚持自身文化翻译体系,克服由西方强加的对自身文化的病态扭曲认识,并向全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精神意蕴和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中的改写理论,研究了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三要素对他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任溶溶紧跟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潮流,各阶段的译作特色鲜明,译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译者对儿童读者的关照,最终形成了以注重童趣、口语化语言和创造性语言的儿童文学翻译原则和功能对等的翻译思想,同时他也成为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翻译研究流派理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特定思想意识形态,即强制性思想意识形态或受接受语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特定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翻译文本的改写及改写策略。最后指出为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目的,非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策略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9.
比尔莎和巴斯奈特合著的《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以全球化为研究背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解读翻译,打破了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活动的传统翻译观,并阐明新闻翻译需要改写(rewriting)。"改写"这一概念是由勒菲弗尔(Lefevere)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中提出的,认为翻译是改写,而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因此,新闻翻译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翻译研究文化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傅东华的译作《飘》。从而得出结论,改写理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探控着翻译活动,影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