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践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方式,是双向对象化的创造活动。实践在其主体人无限需要的推动下,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和人的世界。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创造史  相似文献   

2.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4.
制度作为调节主体活动与主体间关系的规范,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体现或满足了人这一类存在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结果,因此,人的目的、和谐、全面发展就成为制度合理性的根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程度和社会的公正程度。  相似文献   

5.
面向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生活的完整内涵和教育价值社会生活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根本地说不外是两个基本方面,即:社会成员的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成员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要开发、利用一定的社会生活资源和条件,不断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各种需要,展示生命的力量,实现自我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把人类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而积极、全面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叫做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性是社会生…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交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的特点是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交往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新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人类活动的创新性根源并表现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实践活动中。对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人对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作为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产生,又作为主体需要的对象而显现。价值对象性是物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凝结在对象物中的社会关系,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肯定,是物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功能。它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客观作用决定的。价值对象性和价值是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满足主体积极的、良好的需要的价值对象性,才能实现和显现为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理解的实践 ,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而且也包括人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活动。实践的特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随着人类实践自身的发展呈现出受动性不断消解 ,能动性不断生成的趋势 ,人类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实践的受动性 ,获得实践的能动性 ,从而走向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即人类主体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反主体效应.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于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精神、认识客体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性,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以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换、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活动方式或过程,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协调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和谐一致,共同发展。交往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协调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浅谈教育价值和教育代价吴航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这种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不断地凭借着“信息反馈并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价值尺度去评估和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作为与人类产生、发展相影相随、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带来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翻译社会学,文学翻译批评亦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翻译批评实践活动中翻译批评主体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是重要受动因素之一。新时期国内几大社会心理,如务实化、多元化、消费主义与利益主义考虑等对整个文学翻译批评主体活动影响深刻,批评主体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更关注实际市场利益的影响,在批评的视角和话语选择上更加突出多元学科理性思考,主体间关系中主体地位各有不同,在整体上社会心理对文学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践活动的合理性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遵循理性的规范和引导所实现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肯定。立足于实践活动本身的规律性,合理性的实践活动应贯彻真善美统一的基本原则,应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力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合谐性。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实践活动都不能没有心理动力,艺术活动亦是如此。这种动力就是人类的各种心理需要,以及诸种需要衍生出来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动机。构成艺术创作的动力系统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分类描述。一、外倾性需要和内倾性需要外倾性需要是指向创作主体身外的(自然和社会)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否也来自外部世界的反馈信息。认为艺术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并力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反映自然的现象和社会的现象,去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使读者经由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学界主要的观点集中在"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但是已有的观点多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层次理论,人作为主体具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类主体四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视角不同应该有不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同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主体的具体指向也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见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起了决定作用。实践在价值本质:价值形成的基础源自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关系的不断生成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强大起来的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不仅控制和调节着主体的体力的输出、信息的加工、能量的释放和工具的操作,而且还影响和制约着主体实践活动的令行禁止、发展意向以及对客体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掌握实践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则必须对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揭示主体实践活动的内部根据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工程是人类的造物实践活动,作为工程实践主体的工程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但其中的实践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实践能力才能将工程师的知识素养、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转换成现实的造物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看,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构成部分。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接受教育是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的准备,现实的工程实践活动则是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的现实场域,而社会则是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的约束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