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言趣读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方法)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没过多少时间),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道也。”农夫曰:“非耕之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据《浑然子》改写)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中的“来归解释未成定论,中学课文也未加注释。查有关资料,有的注释为:“来归,即归来,主语是耕者,锄者……耕田锄地的人们回来以后彼此抱怨活干少了,因为只顾贪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电大  相似文献   

3.
释“锄耰”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过秦论》中“锄耰”的解释是“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笔者认为这个解释不妥,“锄耰”应是两种农具。先说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锄草翻地的农具”,《辞海》的解释是“一种手工农具,用于中耕、锄草、培土、间苗等”。锄作为一种手工农具很早就出现了。《国语·齐语》中说:“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很好  相似文献   

4.
农夫与行者     
张翀 《阅读与鉴赏》2009,(6):30-31,56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年不成!”农夫曰:“吾莫知所以耕,尔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相似文献   

5.
三耕说     
年愈不惑,始知来者可追,复生读写之爱好。数载勤耕不辍,遂得一“耕”字。读书日增,方知史有三耕。三耕者,乃舌耕、目耕、笔耕也。吾将三耕合一,其义益深远矣。吾欲引为座右之铭,以自勉也。吾尝详查史书,始得三耕之源。舌耕者,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曰:“贾逵门徒来学……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此乃以教书谋生也。目耕者,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书曰:“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此喻读书…  相似文献   

6.
探索1 发达的古代农业【例1】《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代中原地区主要采用什么耕作方式?同时期的江南仍然流行怎样的耕作方式?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8.
(二)大致可系为元和五年后的作品《闵生赋》(卷二)《赋》云:“孟轲四十乃始持兮,犹希勇乎黝贲.顾余质愚而减齿兮,宜触祸以阽身.”柳宗元元和七年四十岁;此云“减齿”,当元和五、六年作.《瓶赋》(卷二)《赋》云:“鸱夷之为,不如为瓶,……绠绝身破,何足怨咨?……何必巧曲,徼觊一时?”与《乞巧文》的主旨颇近,当  相似文献   

9.
顾勤 《新高考》2008,(2):23-25
一、考点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与成熟——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或:火耕)方式。2.距今七八千年前进人“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考试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删去了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固定结构等内容。但是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设题的角度来看(如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之谓也”就属于固定结构;北京卷的“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中的“以……为”也属于固定结构)。鉴于此,我们在文言文复习时有必要掌握“固定结构”的翻译形式。笔者在复习时辑录了高中新教材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兹笔录于下:  相似文献   

11.
斗牛而废耕     
卫懿(Yi)公好禽兽,见(?)(di)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在耕不在(?)。(?)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释耕而教(?),农官弗能禁。(改写自明·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12.
〔问疑解难〕 1、判断句有哪些常见格式?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式,谓语常由名词、名词性词组充当。常见的格式有:①用“……者,……也”的格式。A、“……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B、“……者,……。”如“环村居者皆猎户。”(《冯婉贞》)C、“……,……也。”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D、“……,……。”如“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相似文献   

13.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农业耕作方式①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刀耕火种。②“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木耒(单尖——双尖),单尖木耒又发展为刃部扁平的木耜。形状类似后来的铁铲。后来又出现骨耜或石耜。③青铜农具的出现:商周时期出现,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但比较贵。④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除了铁犁、铁斧,还有铁铲、铁犁等。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谓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曰:“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改写自《墨子·耕柱》)  相似文献   

15.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16.
互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和古代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诗文中是不乏存在的,而且还很多.诸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在教学古诗时常常会碰上.互文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例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火耕”阶段;二是新石器时代“石器锄耕”的“耜耕”阶段:三是铁器时代的“铁犁牛耕”阶段。“铁犁牛耕”方式的出现和应用是古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古代人类把冶铁技术、畜力资源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其”字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或用法的归纳研究在早期虚词著作中是比较混乱的。《经传释词》卷五“其”字条归为十三种用法,第十二种是:“其,语助也。”首二例为《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功攸终?”然而第九条“乃也”中又有《召诰》“曷其奈何弗敬?”还有《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奚其”与“曷其”中都是疑问代词后用“其”字,却被分为两种用法。第十条“犹‘之’也”中有《书盘庚》“不其或稽”例,但第十二条用法中也有《召诰》“不其延”及《晋语》“不其集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一书中,不少篇章都涉及到理想人格问题,象《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应帝王》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份。”《逍遥游》所论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但由于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故而形象性、通俗性以及可读性都更强一些。庄子认为,修养至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摆脱了一切束缚的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只有精神得到彻底的逍遥,也就是达到绝对的自由,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