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奂才 《今传媒》2004,(3):50-52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做文化,当我42岁的时候,在深圳特区里,命运似乎格外惠顾于我,让我有一份做文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尔蜜 《记者摇篮》2010,(3):37-37,61
编辑工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求编辑具有专业性与职业性。一位编辑不仅是专家,还要是杂家。要想做一位合格的编辑,要想做一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编辑,我想,有四件法宝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巢峰 《编辑学刊》2007,(5):47-48
我做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小学没有读完,初中读了三个月,就是我的全部学历.  相似文献   

4.
蔡瑛 《编辑学刊》2007,(6):66-67
我已做了近20年的编辑.照常理来说,算得上"资深人士",虽谈不上举重若轻,起码也是应对自如吧.而我对编辑工作,胆子却越来越小了.  相似文献   

5.
徐敏 《编辑学报》2011,23(1):85-86
从事编辑工作2年来,我切身体会到编辑工作不为人知的辛劳,也深深感受到辛劳过后的成就感与满足。"要做一个好编辑"这个信念牢牢扎根于我的内心。编辑部里老编辑们的多年经验和言传身教,同事们平日里的热烈讨论和摸索实践,使我对"编辑"这个岗位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如何在这一领域实  相似文献   

6.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7.
阿睿 《新闻采编》2009,(2):29-29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副刊做编辑整整二十三载,二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生涯,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做副刊编辑不容易,尤其想做好,做得完美,既要让管你的认可,又要让你面对的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确  相似文献   

8.
我的总结中没有编辑字数。因为我觉得,当代的编辑工作早已经越过了那个只讲字数的阶段了。就像中国举重队早已经不讲每天举起了多少公斤一样。编辑用脑四步走不久前,我与一位同事有次关于编辑工作的对话。他说,编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云云。我说,是的,在某些阶段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坦白地说,做  相似文献   

9.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0.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14,26(5):510-510
正岁月如水,仿佛一晃之间,我的"不惑"之年已渐行渐远。20多年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虽然并未让我成为真正"出版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虽然眼睛比别人早花了2年,还沾了一身特爱咬文嚼字的"臭毛病";然而,我常常会怀着一份感动,回望那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岁岁年年,常常以一种感恩之心,对曾经给我帮助、鼓励与提携的师长、朋友、同事表达深深的敬意。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让我至少有以下8项收获。  相似文献   

11.
编辑初识     
姚亚楠 《编辑学报》2011,23(3):275-276
如果说成才像在跑马拉松,是一个长距离比赛,需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锲而不舍的追求,那么从2007年工作到现在,我只是刚刚经历了马拉松中短短的3年。我深知,要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医学编辑,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意思是编辑在默默辛苦地为作者做嫁衣,无名无利.但14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地体味到,编辑的工作决不止于此,编辑的境界也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3.
怎样把编辑工作作为学问来做呢?我体会至少要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即:策划和精编相结合;读稿和读书相结合;编辑实践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15.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6.
1963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人民出版社作编辑工作。“文革”期间,留社从事毛主席著作和课本的出版工作。1983年,出版事业大发展,我从浙人社教育编辑室主任转身主持浙江教育出版社工作,直到1999年底退休。现在将在职期间所做的《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等几件事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7.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说的就是我做编辑做记的故事。我的这个故事又可以写作“犹鱼得水”。  相似文献   

18.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张旭 《现代出版》2011,(1):72-73
我和编辑这一职业的缘分,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时候开始的。那时我有一个做编辑的朋友,让我亲眼见证了一摞摞书稿变成一本本精致书籍的美妙过程,而且她对工作的那种热爱,她的热情、活力与快乐也深深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20.
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有11个年头在理论处当编辑。理论处的几任领导叶寒青、林平、吴牧华、卢文华和许多老编辑的品格和工作精神,给我很多教益,至今难以忘怀。翻阅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解放军报》的《思想战线》专版,在文章作者中,可以见到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李嘉。这是理论宣传处编辑常用的一个共同笔名,与这个笔名类似的,还有李增之、黎佳、施佳等等。处领导、编辑自己撰写的文章,有时也用这类笔名。当时,《思想战线》专版刊登的稿件,许多是部队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撰写的。这些同志生活在部队,实践经验丰富,部队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