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由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这就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2.
吕锋 《辽宁教育》2002,(7):80-80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关于它的概念、性质及其内涵的论述有很多,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隐性课程概括为:在学校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呈现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体育课程同样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文章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体育隐性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呼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体育教育。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隐性课程的载体涉及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体育教师应在这些方面有效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钟娟 《华章》2011,(11)
本文依据体育隐性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文化要素和制度要素,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对策,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物质、文化、精神和制度四个方面简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属性,探讨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视与支持,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整体认知水平,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旨在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功效,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隐性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营造校园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性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营造校园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太多只涉及到体育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的文化性教育,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隐性课程的内容以及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显性课程、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作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体育隐性课程的施教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现代体育课程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方法,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认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是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质情境和文化情境两大部分内容对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进行设计,构建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体育作为小学教学中基本学科,在基础教育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课程主要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两种形式,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包含着这两种课程。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且传统体育教学中忽略隐性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先阐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然后具体分析了隐性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由于隐性课程具有的两面性,我们必须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隐性课程与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体育隐性课程往往比体育显性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必须使用有效手段来控制隐性课程,更好地规划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理论知识的提高等几方面需密切配合,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善提高体育隐性课程控制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笔者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涵义并提出体育隐性课程中的体育精神文化要素在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阐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内容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策略,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学校体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隐性课程也越来越来受到重视。对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作用均作了初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启示,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类课程。它是显性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育效果的体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出发,从八个方面探讨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