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科取向"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可谓"一枝独秀",并越来越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但是,由于受"走出"信心缺失、语言文化隔阂、研究取向迥异以及学术规范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格局中仍处于"边缘地带"。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提升文化自觉,树立"走出"信心;提高英语技能,提升学术竞争实力;科学改造概念体系,沟通中外学术理解;恪守严谨治学精神,遵守国际学术规范,积极扭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引进多、走出少"的交流逆差,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学术信仰和学术规范共存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共同体中。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会同其他各类组织一样拥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特有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尚,制约着一切管理政策和措施。一般来说,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学术信念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组织所奉行的生存原则、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处事原则等。而学术规范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它是组织的行为文化,主要指组…  相似文献   

3.
贾佳 《江苏高教》2021,(8):46-53
当前,转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论题.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话语,高等教育转型被广泛运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多方面,涉及高等教育论域中的多个主题并触及高等教育的核心论域;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高等教育转型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整体进行组织再造与系统重构的过程,制度与文化是高等教育系统重构的关键点,核心内涵与目标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作为一个理论视角,高等教育转型是深入探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高等教育转型问题系统研究发展出一种"转型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转型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党建只有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格"和"中国特征",培养青年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坚实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方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寻求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之路,实现学术自主、文化自强,是中国大学和华人学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文章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应该正确处理以下四对关系: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本位;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实现学术自主为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着力重建学术传统;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 今天报告的主题是想探讨亚洲各国之间的学术竞争问题,特别是亚洲高等教育机构和系统的研究角色以及提升研究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目的在于理解亚洲高等教育在未来如何顺应全球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学术文化是它的组织特质和要素,由学科到专业、院校及其国家学术系统的文化是逐级形成的。各层次的文化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学术文化是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切入点。伯顿·克拉克的学术文化思想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失守在于:其一以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国学术;其二对传统文化“整理国故”的研究态度;其三是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学术的错误动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璋需要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以发展荤未为贯魂.以教育教化为手段.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进行“灵根自植”。  相似文献   

9.
《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一个性向度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观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视角:文化一个性向度,它构成了一种衡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程度的新维度,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应该以个性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普遍个性的价值实现为内在追求,这形成了一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整合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工作组织及其伴随的信念产生各种权利关系,学科和院校单位通过国家、市场和学者的协调形成复杂的学术系统。这一观点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从各种权利关系及国家、市场和学者的协调出发解析高等教育系统,探求新型“大学、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冲突性及三者关系的调适。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属于世界的研究成果往往是秉承了成熟自主的中国学术传统,否则只能在与“国际接轨”的旗号下,依赖外国学术传统的滋养,成为学术和思想上的“尾随者”。“高等教育”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在20多年前是很多学者争论的话题。潘懋元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组织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逻辑,具有对之进行创造、保存、提炼、完善和传播的逻辑.在理论上,高等教育组织是一种权责分担而又共融的权责角色结构,它是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承担者,具有权责分担、宏观决策、整体协调、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逻辑使然.从逻辑归因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组织决定学术品德的走向,在塑造学术品德的过程中应理性地内外结合,将道德熏染和组织信念结合为一体,才能不失偏颇.从逻辑途径考察,高等教育组织塑造学术品德的逻辑终点在于以人为本,情理相生,"法""德"兼善,从而促进学术自治和学者自律,以完善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教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理论期刊,是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引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思想库,交流宣传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主阵地。《中国高教研究》注重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及时推介高教研究前沿最新学术成果,总结交流一线办学经验;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学者,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业余研究者日益被专业研究者取代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研究要坚守学术立场和履行学术责任,使高等教育成为真正的学科;需要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走向和提升政策合理性以及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来提升其公共服务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实施适切性教育来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表达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与责任。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人文主义范式的转换中,经历了经验总结、学科发展、理念成熟、科学运行、人性回归等过程,但其都是在社会—人这个大的研究框架下展开的。以文化—人为架构的文化学范式赋予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新的价值理念和研究使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文化学范式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研究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基本前提假设是教育属于文化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文化为境域的管理活动;研究规范、方法和程序是确立文化—人的研究框架,运用文化哲学和文化学的观点与方法,将文化、教育、人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及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学常常被人讥为缺乏学术根基的空中楼阁,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门学科有知识而没理论.孙绵涛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大学本质在于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石,同时也为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这种大学本质观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需求,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走出改革中的彷徨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真正称得上是高等教育的东西是学生理解所学、所做,使之概念化,在不同的情况下掌握并对其采取批判态度的能力。本书从文化、理性、研究和学术自由四个关键概念入手,深入、透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回归自由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高等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促使了中国高等教育学术体系向"苏式"转型,具体表现在:马列主义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界开始确立统治地位;高等教育学术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一整套新的高等教育学术体制渐趋形成。苏联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的缘起。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中西文化冲突,"求真"研究的无根意识与"求用"研究的功利化所造成的相互偏离,"求真"与"求用"的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殖民与反殖民困境,学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多重本土困境.但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迷惘中没有停止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本土高等教育研究,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从单一学科的讲座、院系,发展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机构.尽管如此,其不懈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观和自由探索、不畏权威的学术信念和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没有变,因而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谐一致,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和谐一致.中国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不同的知识观传统,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在学术组织、学术信念和学术活动上没有突破“体用两分”的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内涵式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定位;以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学科融合的生长点;调整研究机构和院系组织为创新人才成长铺路;以国际化为契机带动学术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