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数论者根据宋人有关记载将宋代“说话”解释为四家,“说参请”为其中一家,除了皮述民先生在《宋人“说话”的商榷》(《北方论丛》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异议外,几可成为定论。但“说参请”内容究竟何指,它是否可以在当日勾栏瓦舍中单独演出,是否有“说参请”话本传世,以及“说参请”与“说诨经”区别何在,历来研究者多疑似之词。回顾在小说史的研究中人们对“说参请”的认识,也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2.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三部: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以及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如下:“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  相似文献   

3.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本,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相似文献   

4.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 ,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 ,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文本 ,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相似文献   

5.
古小诗品味     
春回大地,何时而回?谁人捕捉到了“春回”的具体时刻?晋人谢灵运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有如卧床多日之病夫始出外界,见春已迟于他人。宋人王安石观察曰“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唐人韩愈比之捕捉得早,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呈张水部》)。宋人苏轼偏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但鸭知水暖春回已是“竹外桃花三两枝”(同前),为时已晚。中唐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  相似文献   

6.
从史源学角度考证,史籍中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作“神臂弓”的人是党项李宏而不是李定.“李宏”说出自《宋会要》,该书是“神臂弓”一事记载的总源头,具有原始性、可靠性,其余诸书记载莫不或多或少取材于此.“李定”说出自《梦溪笔谈》,是沈括的误记.观宋代诸种官私记载,多持“李宏”说,唯有《事物纪原》一书引用《梦溪笔谈》“李定”说,也反映出当时宋人的态度:“李定”当为“李宏”之误.  相似文献   

7.
一、从《捕蛇者说》谈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把“观民风”的“民”字换成“人”字,许多注本部注明其中原由: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专其利三世矣”,和了“世”字,却不算犯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先说什么叫“讳”。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说”为“四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目标》对初中生的说话能力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能力是无可非议的了.然而,笔者要强调的是,农村语文素质教育须从“说”入手,以“说”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出说话的重要,“语言这种能力工具,是搞好交际的使者,缺之不可,单靠文字不行”.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言具有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功能.”说话这种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强化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9.
宋朝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对当时“说话”的四家的记述,是小说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项材料。所谓四家到底怎样划分,各家究竟讲的什么内容,学术界还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定论。比较清楚的是讲史与小说两家。《都城纪胜》写道:“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与此大略相同的一段文字,只把“顷刻间提破”写作“顷刻间捏合”。从这个记述可以推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既然“说话”是语文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理所当然的应让“说”占有一席之地,把“说”跟“读、写、听”看得同样重要,绝不能忽视,更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1.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应该说变文是吸取了我国说唱文学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云:“主要是市民和市民的‘说话’影响了俗讲”~①,凡此云云,其核心观点为:说话伎艺是在中国本土俳优诵说的文化传统中独立成长起来的,而唐代佛教俗讲、转变所呈现出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2.
清乾隆时著名诗人、宋诗专家厉鹗,继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后,从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以至山经、地志等各种珍秘典籍中搜集宋人诗歌及有关故事、事实,用二十余年功夫辑集三千多家,写成《宋诗纪事》,为编撰《全宋诗》提供了大量难得的资料。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从《宋诗纪事》中采录得很多,但由于编者万虑一失,核对不够,尚有“遗珠”,本文为“遗珠”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登的《谈谈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一文中谈到,看图说话、写话“具体进行教学时,可分看,说、写三个阶段”。我认为除了应包括这三个阶段外,还必须充分意识到“想”在看图说话、写话中的作用。起码应当把“想”与“看”,“说”、“写”相提并论. 为了说明“想”在看图作文实际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结合一篇具体的看图作文谈起吧。统编小学《语文》第五册基础训练4有一看图作文“习作训练(见右图),其要求是看图回答问题,再  相似文献   

14.
南宋的“说铁骑儿”话本和《宣和遗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载南宋“说话”有四家,但究竟是哪四家,现存文献颇为含混。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已为一般所公认,而另一家却众说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说话”其实只有三家。本文则对此作了辩正,认为其第四家当为“说铁骑儿”即说“士马金鼓”之事。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艺术灿烂夺目,前人称赞倍致.元稹说杜甫“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王安石说杜甫“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杜工部诗后集序》)宋人王彦辅道:“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历世千百,脍灸人口.”(《增补杜工部诗序》)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中写道:“自唐讫今余五百年,为诗学之宗师.”今人张元济在《宋本杜工部集跋》中写道:“少陵诗圣……,备藻丽之态,实积众流之长,为千古宗仰而不替.”历来研究杜甫的文章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每得每新,看来“诗圣”丰碑仍将挺立于中国人,乃至华夏子孙的心目中.因此,用现代科学对杜甫进行研究就是年青一辈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佛教俗讲、转变伎艺与宋元说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俗讲、转变与“说话”的世俗化 佛教俗讲、转变等讲唱伎艺与说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这是小说研究者探讨已久的问题:李褰《唐话本初探》称:“唐代说话是在古代的宫廷优人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说:“变文的出现,比我国说唱文学出现的时间迟得多,  相似文献   

17.
五、“别材”说是针对苏黄广积诗材、“资书以为诗”而说的“别材”的材,指诗的材料而言,我们在《贡献》一文中,详细论述到了。宋人好谈诗材,这在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和《谈艺录》中已经再三谈到,可惜他没有把“诗材”和“别材”的材结合起来谈,当其论述别“材”时,仍以“材”为才调、才气。吴承学同志把他的《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一文寄给了我,他认为严羽“别材”的材,就是宋人争论的“诗材”的材,申成了《贡献》一文的看法。但是他又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传统对别材的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彼此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又和我们的看法有所  相似文献   

18.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锦瑟>新论》论证了“《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宋人有《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之说;梁枢同志在宋人的基础上,仔细地研究了李商隐和音乐的关系,这些资料,有助于李商隐研究的深化;但他认为《锦瑟》就是记载李商隐“能以琴瑟演奏其身世之感”,是一首“音乐诗”,这一结论,却未免根据不足。《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千余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的本旨。近三十五年来,除了原来的悼亡说、自伤说外,较新的有“倾向李党说”、“遗嘱说”,但这二种立论缺乏根据,本文不再论及。这里,先谈梁枢同志的新论,然后申述我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20.
<正>1.包青天几乎所有的包公戏都将包拯称为"包青天",但宋人似乎并没有称清官"青天"的习惯,检索宋代史料,我没有找到宋朝称官员为"青天"的记录(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各位若见过宋人称"青天"的史料,还请相告),倒是宋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有一段描述:"那小娘子正待分说,只见几家邻舍,一齐跪上去告道:‘相公的言语,委是青天!’"这里的"青天",算是"青天大老爷"的意思。但《错斩崔宁》为元明人辑录整理,加入了元明人的说话习惯,我们无从判断宋人是否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