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顾随先生所论,以《旅夜书怀》和《山石》诗为例,从“修辞”和“阳刚”契入,分析韩愈一方面学习杜诗修辞之锤炼,一方面发扬杜诗的阳刚之气,在对比中以见其诗修辞锤炼之妙与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2.
韩愈《山石》诗,一般认为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其所纪游处乃洛北惠林寺,此说首倡者为清人方世举。然而通行的方说不足构成确证,故方说提出前,乃至方说盛行后。历代学者对于此诗编年系地问题的意见多难统一,主要有“在徐独游时作”“去徐即洛时作”“居于洛阳时作”“南迁岭外时作”四种说法。根据此诗所描绘的岭南夏景,结合韩愈三次寓居岭南的经历及其排佛思想的消长,《山石》诗的创作时间应为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夏,作于贬所阳山县。  相似文献   

3.
“柳州南涧舞沦漪,山石昌黎荦确奇。诗境似人人异貌,韩豪柳峭不相师。”“刘郎高调韵偏遒,婉胜香山丽柳州。不数金陵诸题咏,杨枝唱到竹枝秋。”——旧作《论诗绝句》之二 (一) 历代论文,好作对比。史必标马班,诗必称李杜,而涉及文章,韩柳尤其突出。前二题往曾有所论列,今兹所述,重在柳州;而以退之、梦得,相提并论,究其同异。 (二) 子厚生前与退之相处较久,其称韩或为父执、挚友,平生行文尊为十八丈,或直  相似文献   

4.
下面是韩愈的《山石》诗,一篇有定评的优秀作品: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坣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大概因为其诗为文所掩,千百年来人们一致推崇他的文,而对他的诗则多有贬词。赵璘《因话录》说:“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  相似文献   

5.
<正> 韩愈诗歌,奇崛险怪,独树一帜,开中唐诗坛“尚奇”一派之先河。正如叶燮所言:“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既然有变,必然众说纷纭,誉之者认为韩愈“能擒能纵,颠倒奇崛、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①毁之者则曰:以文为诗……故不工尔”②或是“适可为洒令而已”③“退之诗押韵之文耳”④等等,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韩愈诗歌现存300余首。或反映民生疾苦,如《龊龊》;或描写个人遭受贬谪的悲愤与忧伤;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或描绘自然风光,如《山石》等等。  相似文献   

6.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7.
《早春》是语文十册12课新选的一首古诗。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柳宗元一道领导了唐代的古文革新运动。散文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诗气魄雄浑,新奇险怪,以文入诗,也能独劈一径,自成一家。《早春》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原诗的诗题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十八是张籍的排行)。今课本所选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京城长安早春时节的景色。  相似文献   

8.
贾岛·韩孟     
贾岛( 779— 843)唐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 ,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诗句“僧敲月下门”而来。有《长江集》。 韩孟唐代文家韩愈、孟郊 (字东野 )的并称。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 ,孟长于五言 ,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也相近似 ,韩愈诗中 ,常以己与孟郊并举 ,二人并多联句之作 ,工力相敌 ,故后人论诗 ,也常以韩孟并举。 资料…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名人,韩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思想家的韩愈能“道济天下之溺”.继承旧道统,创立新儒学,开宋明理学先河。作为教育家的韩愈不畏世俗笑骂.抗颜为师,创立教育理论.恢复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文能“起人代之衰”,集先秦两汉及六朝散文成就之大成.创立了中国文学散文的结构花型;诗能继往开来,独辟蹊径,开来一代诗风。不仅如此,韩愈的书法也颇有名气,不但字写得好,在书艺理论上也有新创。后世,特别近代,大都忽视了他这方面的成就。宋朱文《续书断》卷下列韩愈书法入“能品…  相似文献   

10.
蹈袭与暗合     
宋黄山谷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杜诗、韩文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传诵赞美。早在唐代杜牧在《读韩杜集》一诗中写道:“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赞叹他们成就之高,竟至后继十分困难的程度。黄山谷在这里点了一下原因,指出二公读书多,作品字字有来历,他的“无一字无来处”仿佛是定评,自此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乍一看,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古代散文而言,韩愈最具高名,享极盛誉,唐时起即奉为一代文宗,尤以苏轼所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韩文公庙碑》)从道德、文章两方面做出了最高评价,以为文比班马,德配孔孟,当作后世文人楷模。故今人钱钟书称其“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其崇高、隆盛的地位无以复加,罕有匹敌。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曾任吏部侍郎,称“韩吏部”;又谥曰“文”,故后世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存世。韩愈在思想上以尧舜孔孟的道统继承人自…  相似文献   

12.
议“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一段诗坛佳话:贾岛于驴背上吟改自豪诗作,路遇韩愈车骑,“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非但不怪,反而帮助敲定诗句。后世便以“推敲”为“炼字”的诗例之代表,且几乎成为“炼字”的同义语,如刘坡公《学诗百法》谈锤炼;“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不过,“推敲”是否能够做为严格意义上“炼字”的典型诗例,却关系到能否从中引出“炼字”基本规律的问题。吴士文《修辞格论述》谈:“炼字之说,比较笼统,没  相似文献   

13.
品读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创作上,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的诗歌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相似文献   

14.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15.
唐诗人张彻,新旧《唐书》无传,仅《张弘靖传》稍及之。彻为韩愈从女婿,韩愈有《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祭张给事文》(以下简称《祭文》)。然二文所载事迹亦均侧重叙述其长庆元年被害之事,新旧《唐书·张弘靖传》所本即此。长庆元年之前事迹,史籍未载,阙焉不详。彻生活于贞元、元和间,与同一时代著名诗人过往甚密。今考之于同一时期诗文,钩稽其事迹行实。张彻之字未详。排行老大。《墓志》云:“张君名彻,字某。”其他史料亦均未涉及其字。李贺有《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诗。又有《酒罢张大彻索赠诗》,自注:“时张初效潞幕。”是“潞州张大”即“潞幕”“张大彻”。又白居易有《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谓李贺诗中之张大为彻,是;而谓  相似文献   

16.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著称,在盛唐中名重一时,享有“七绝长城”之誉。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故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少伯,乃王昌龄的字。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漫堂说诗》)。清人王夫之更把王昌龄的七绝推为唐人第一,说:“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姜斋诗话》卷二)。江宁是他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19.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