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电视是网络与电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它通过宽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及图像等融为一体。同时,网络电视也是电视媒体利用因特网扩大自己的影响,延伸电视传播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媒领域的其他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本文作者对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整合传播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不同传媒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跨媒体互动传播已成为传媒文化的新态势。其中,融合电视与图书的跨媒体传播是一种新的传媒文化景观。电视图书在优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运用  相似文献   

4.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的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拓展了电视的受众群。公交移动电视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公交移动电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公交移动电视进一步拓展了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促进了新兴媒体产业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并拉动传媒经营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传播优势,值得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深度报道博采其它媒介之长,发挥现代传媒电子化传播和多元化表现手段的优势,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魅力.面对新的发展趋势,电视深度报道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平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记者摇篮》2007,(8):82-82
电视传媒与其他大众传媒形式相比,一个显见的优势就在于它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正是有了主持人,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有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主持人成为了电视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中介。  相似文献   

7.
邓涛 《新闻窗》2005,(6):29-29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凭借自身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在众多传媒中脱颖而出,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入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电视传媒整体形象高度集中的反映,是电视传媒在传播信息、与受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核心价值,对电视传媒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要时刻关注电视传媒品牌的传播策略问题。本文以凤凰卫视为例,对电视传媒品牌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要创新,必须用电视自己的方式说话,充分体现出电视化的个性,电视新闻只有运用其特有的电视化表达技巧和手段,才能使电视与报刊、广播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报道优势。但是在今天的电视屏幕上,大量的电视新闻存在非电视化的倾向,电视本身的“个性”还未充分体现。如何探索电视新闻特有的表现形式?本文试图在电视语言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电视化的语言要认识电视语言的特性,还得从电视的传播方式谈起。以视觉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电视传播的优势。电视传播在众多历史悠久的传媒中迅猛发展起来,也证明了这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制作手段而言,起步阶段由演播室直播向剧场转播过渡,发挥了电视传媒特有的现场性和直接交流的巨大威力,传播迅速、覆盖面广阔,能够满足观众身临其境观赏文艺表演的需要。文艺表演乘着电视广播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的客厅或卧室,原有的舞台空间猛然扩大,包容社会各个社区,舞台演出的效果获得增值。  相似文献   

11.
陈彬 《报刊之友》2012,(1):56-57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壮大,公交移动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性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融入了百姓的生活。由于公交移动电视具有开放性的传播环境和数量庞大且组成复杂的受众人群这一独特性质,给公交移动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也存在固有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发展速度。文章从大众传播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了从诞生之初的公交移动电视到其传播现状,从其媒介特性到其传播困境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探寻符合这一移动传媒特质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消费过程.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观众量大、覆盖面广的电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电视传播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规范电视传媒管理,才能提高电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期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登堡时期发展过来的具有500年历史的纸质传媒一个世纪以来顶住了广播、电视的冲击,仍然位于三大传媒之列,就在于它不断吸收其他传媒的合理因素,充实丰富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因此,人类要做好每一种事情都必须按规律办事,不得违背事物特有的规律。当前,我国传统传媒问题的核心就是违背了这种规律,其表现就是尚未科学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改变传统传媒的现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关键。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性"文盲"还严重的存在着。因此,在观念上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在实践上成为行业的知识里手已成为人们走上成功的必由之路。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问,它具有三个层次的定义,即科学是关于事物本质的一种看法、科学是一种知识、科学是一种规律理论体系。传媒经济科学学是新传播科学学结构体系中的一门分支科学学,它研究的是传播媒介实体、传播信息价值、传播知识价值的实现以及传媒运营机构的建立和作用力发挥的机制,其核心是探究传媒经济运营的支点理论——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同其相适应的传媒文化产业机构的创建与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三大传播媒介发展规律对于当代传统传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三大传媒发展规律的特性是:1.传媒传播功能力渐进规律;2.传媒本质渐显规律;3.整体传播媒介结构叠加规律。传播媒介发展的这三大规律的特质作用力直接或间接的决定或影响着人们的传媒思维方式,决定或影响着传播媒介的生命和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5.
教育电视传播风格定位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平 《现代传播》2006,(4):130-132
在电视传媒已进入频道专业化、受众分散化、传播模式互动化的新传播时代,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无疑是电视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电视若要改变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布道者”印象,其传播风格应着眼于轻松活泼、智慧幽默重新定位。从传播对象的心理特点看,这种传播风格有助于降低观众对教育电视接受的“费力”程度;从电视文化的特有品性看,这种传播风格是对电视规律的尊重与把握;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这种传播风格契合了“愉快教育”的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中国传媒产业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清艳 《新闻记者》2004,(12):47-49
当代中国传统媒体虽未明确为传媒产业,但其运作方式长期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如今,经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书籍、杂志等媒体已被称作"传媒产业或媒介产业",它们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媒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以一种特有的力量改变着、优化着人类的生活。因此,承担着资本经营和社会整合双重功能的当代中国传媒产业,日益从只注重传播的传统观念向重视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媒经济学的范式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那么,传媒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呢?目前,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很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教授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①另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8.
打造平民视觉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它要获得生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电视传媒的平民化问题,这不仅仅是电视传媒的策略取向问题,更是电视传媒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视报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子传媒手段,素来以快见长。因此人们一谈到电视传媒的优势,总会将其归纳到声画并茂,时效性强这点上,而深度报道,似乎变成了报纸特有的“专利”了。 近年来,随着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评论节目的出现,使电视专题类新闻节目实现了时效  相似文献   

20.
电视直播是利用电视媒体使现场与异地观众同时互动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它实现了信息的生成、采集、传播和接受的完全同步.异地同步,信息共享;声画兼备,现场感强;双向互动,受众面广是电视媒体独有的传播强势.传媒在追求现场与远端观众实现异地同时互动的激烈竞争中,无庸置疑,电视直播占领了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