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排版差错问题浅议王经武,付会芳【杨陵】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都已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彻底摆脱了铅与火的繁重体力劳动,而进入光与电的现代化阶段,这样期刊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时间也节省了很多。计算机排版有其优越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还是误操作及校对和统版...  相似文献   

2.
论校是非     
周奇 《编辑之友》2011,(1):91-94
两类差错与两种功能现代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日校异同,二日校是非。校对的功能是校对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现代校对的基本对象是校样,任务是把校样上的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校样上的差错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一类是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同原稿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将  相似文献   

3.
论校对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刘东力校对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前者是比照原稿改正排版差错,需要校对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特殊的心理素质;后者则是发现并改正原稿的差错,需要校对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校对工作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校对...  相似文献   

4.
微机排版中的差错例析陕西水力发电编辑部李琨随着微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及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微机进行排版。微机排版系统具有功能多、操作方便、改版容易、工作效率高等许多优点。但由于它与铅字排版在方式上差异较大,编辑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并影响到编...  相似文献   

5.
1992年和1993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接连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校对培训竞赛。中国版协向全体优秀校对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校对的任务,不仅是校正排版差错,还要发现原稿差错;校对工作可以补编辑工作之不足,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中国版协对校对工作提出这样的要求,把校对工作摆在  相似文献   

6.
电脑排版出错特点分析江厚祥,傅穗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书出版生产过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脑排版、激光制版和胶印几乎代替了铅排凸印。由于采用了新的排版技术,排版发生的差错也就与过去错排的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去适应这种变化。本文拟把电脑排版(...  相似文献   

7.
雷莉 《新闻导刊》2001,(2):25-26
有人认为校对工作是纺加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我认为校对工作还应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忠实于原稿校改发现和纠正录入排版中的字差错,而且还是一项综合性要求较高、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包含关思维能力、识别能力、字操作能力等综合要求,可以说,校对是保证报刊优质高效出版的最后把关口,校对的每一环,都应承担起编辑的部分职责。  相似文献   

8.
黄资泰 《传媒观察》2007,(10):60-60
电子出版给校对人提出的挑战传统的报刊校对方式是以原稿为基准,对校样进行校对,纠正打字与排版时出现的差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版流程发生了较大变化,记者与编辑交付发排的往往不再是手写稿,而是电子文档加打印稿,将传统的原稿与打字校样合  相似文献   

9.
电子出版系统为出版行业提供了许多方便,特别是电脑排版对书刊的组版,快速、方便,而且易于修改。但由于排版人员一般只经过电脑培训,对编辑方面的要求和知识却知之甚少;而编辑在校对时,由于不了解电脑排版的有关知识,仅用校对符号很难与排版人员沟通,造成屡改屡错...  相似文献   

10.
电脑排版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差错率还高。由于“错改”现象的存在,单靠增加校次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差错率;而且增加校次会延长出版周期,增加成本。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电脑排版稿出现差错的特点,从而找到有效的校对方法。一、录排差错电脑排版通常是录入和排版同时进行,排版是通过键入排版参数而实现的。电脑操作员键入文稿字符和排版参数往往是采用“盲打”,也就是边看原稿边敲键盘,很少看显示屏上键入的内容。这种“盲打”录排的结果是毛校样的差错率很高。毛校样中的差错除了字符输入错误外…  相似文献   

11.
探索电脑排版下校对的新方法李彤梅电脑排版的广泛使用可说是出版业中的一次革命。电脑排版因其自身的特点与铅排不同,对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在图书质量方面,笔者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质量更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差错率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12.
李艳 《编辑学报》2015,27(3):236-238
分析了计算机的应用给科技期刊的校样带来的问题,如录入差错、系统变换差错、改样差错、编辑疏忽造成的差错.为降低差错率,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在审稿、排版、一校及互动校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提起新闻单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记者和编辑,而很少会想到校对工作者。 其实,校对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环节,担负着把好报纸文字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的重任。校对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差错打交道,一个称职的校对不但要改正打字排版的错误,而且要找出原稿中  相似文献   

14.
校对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校对技巧,其实就是在长期校对中注重知识积累,在实际校对中需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委员会顾问孙培镜先生曾引入"校异同、校是非"的概念。消灭排版差错,需要从校样与原稿的对照中分辨出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可叫做‘校异同’。而消灭再现于校样上的原稿差错,需要从看校样或通读校样中分辨出原稿本身的‘是非’,可叫做‘校是  相似文献   

15.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图书的编校工作还没有普遍实现电脑化,以纸质为载体的原稿、校样仍是校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因此,校对的主要职责是比照原稿纠正排版差错,其基本功能是“校异同”(通读、检查阶段可侧重“校是非”)。    相似文献   

17.
出版物印刷错误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周士林一、印刷错误理论分析出版物的印刷错误是以原稿为标准来计算的。如果要对印刷错误进行定量计算,则需要寻求排版差错、校对次数、校对质量和出版物印刷错误四者之间的数学关系。笔者发现可以用式(l)表达:E—N(—F)”()...  相似文献   

18.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何林,赵大刚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1-3]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1])和“即录即...  相似文献   

19.
校对活动,首先表现为对校样或原稿的观察,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感知校样与原稿存在的差错。只有观察到位,才能保真;观察不到位,就会留错,就是校对的失察。一、校对的观察 校对的认识过程是从校样与原稿的观察而来的。所以,观察是校对认识的前提。没有观察活动,就没有感觉、知觉、思维的活动。目前图书的错漏中,很多是失察而造成的。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一校应消灭排版差错90%,二校消灭一校遗留差错的80%。实际上,校对活动中不达标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不达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观察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校对观察侧重于探索、发现,观察的结果一般需要经过验证(分析、推理、判断)才能确立。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