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2.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学《颐和园》(第八册)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第5小节中“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的“滑”应是“划”字。不少学生也纷纷颔首。我马上意识到如果对这个问题含糊过去,将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抓住这一问加以引导。师:为什么应该是“划”呢? 生:人们通常都说是“划船”,没有讲“滑船”的。师:请再仔细读读课文,这一节主要描写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生:主要描写昆明湖很平静,课文说它“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师:对,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因而游船、画舫在上面划行,就像在光滑的镜面上——(生  相似文献   

4.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5.
《草原》一课第2自然段描写蒙古族同胞迎接汉族宾客时,用了“襟飘带舞”一词。一次公开课上,我在执教该课时,抓住“襟飘带舞”,在培养语感中让学生的思维“舞”起来,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师:谁先来读一读画出的句子?生(:读)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师:作者为什么用“襟飘带舞”这个词?生:因为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他们身穿彩色大襟长袍,腰系绸带。师“:襟”为什么会“飘”“,带”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好样的。谁愿意把描写草原美景的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一生读课文)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投入。究竟读得怎么样呢?我们来评一评。谁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语句很流畅。听完她的朗读,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草原上的美景。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投入,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如果她将“轻轻流入云际”的“轻轻流入”读缓一些、轻一些,就更好了。生:听了吴丽同学的朗读,我觉得我都深深地爱上草原了。师:评得多棒啊!…  相似文献   

7.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这一自然段的不同教学过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见过草原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去感受草原上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草原景色很美,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交流:(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生: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明朗的天空使人心胸开阔,我要深呼吸一下,对这大草原说:——(指名一个学生读)  相似文献   

8.
用词造句,是语言的训练。语言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难以用词造句。有些词语在指导造句时因为学生缺乏有关的生活,会出现困难。学生用《草原》一课中“一碧千里”这个词造句时,只知道课文中描绘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除了仿造,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引导:“谁去过草原?”学生们都笑着摇摇头。我紧接着说:“老师同大家一样,也没有去过那一碧千里的  相似文献   

9.
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而好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及方法 ,还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且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下面 ,笔者谈谈个人的观点及做法。一、新旧知识联系 ,设计铺垫练习学习了《鸟的天堂》后 ,在学生初步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基础上 ,接着学习同单元课文时 ,设计练习 :《鸟的天堂》一文是写的 ,作者一共去了次鸟的天堂 ,第一次看到了 ,第二次才看到了。对树的这段描写我们称之为描写 ,对鸟的这段描写 ,我们称之为。《草原》一文是写的 ,作者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描写 ;同时又…  相似文献   

10.
(生初读课文后)师:这一课的题目告诉我们,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称象。师:(指课题)“称”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呢?生:“你”字单人旁换上“禾”旁就是“称象”的“称”。生:写“禾”字旁时,第5笔“捺”要改成“点”。师:我们来书写“称”———(师生书写)师:小朋友知道怎么用秤称东西吗?师:(指一生)噢,你会称,你上来做给大家看。(生上讲台,先作用秤钩钩起所称之物状,次作提秤状,再作移动秤锤状,后作审视所称之物斤两状)师:(笑)你做得真像。你怎么会称秤的?生:我妈妈下岗后在菜场摆摊卖菜,星期天我也去帮忙。师:课文里说了几种称象…  相似文献   

11.
(一)(联系电视剧导入新课,生自读自悟)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表达的意思。生:这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到隆中草舍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的故事。师“:茅庐”怎么讲?生: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草舍的意思。师“:顾”呢?生:拜访。师:题目里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讨论一下。(生讨论探究)生: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生:我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生: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题目里的“…  相似文献   

12.
李卫明 《云南教育》2003,(28):37-37
师: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黄龙归来不看水。看来,最美的还是五彩池的池水。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描写池水的这一部分,然后来交流一下感受,好吗?生:好!(课件出示课文描写“池水”部分的文字,学生和老师自由读,大约2分钟。)师:我想来说说我的感受可以吗?生:可以。师:学了这一部分,我的感受是五彩池的池水颜色特别多。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在思考,有的表示不同意。)师: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你们听一听。(老师读: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生1:我觉得五彩池…  相似文献   

13.
《忆铁人》中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写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的一件事。这是全文的重点 ,多处写了铁人的言行举止 ,这些语言十分细腻、含蓄 ,从平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反映出铁人的不平凡的心灵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文字呢?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 :出示学习卡要求 :标出每句话的序号 ,用“—”画出描写铁人行动、语言、神态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确定你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句子。然后抓住这个句子里的词、标点进行研究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或是有什么疑问。方式 :用“读、说、演”等方式去研究课文。师 :按小组的顺序来汇报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以写简单记叙文为训练重点。写记叙文往往离不开描写景物。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当然方法很多,凭借课文指导学生写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习课文《草原》时,我作了以下的写景指导: 一、写景要仔细观察老舍先生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大草原的美丽景色。由于作者观察入微,文章活泼感人。写出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受,让你觉得亲临那“碧绿的草原”,呼吸那“清鲜的空气”,欣赏那“柔美的线条”,采摘那“白色的大花”  相似文献   

15.
师:提到海滨,我们就会想到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而作者笔下的海滨,除了大海、沙滩外还有哪些更吸引人的景物呢?如果你们自己想自学“海滨”这一部分课文的话,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自学?生:我准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自学。我想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画一幅简笔画。师:这种自学方法不错!还有准备用其它方法自学的同学吗?生:我打算用高声朗读的方法。生:我想用找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生:我想用作批注的方法,把描写海滨的主要景物用横线标出来。师:同学们,你们这些自学方法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可爱的草塘》一课,颇有收获。下面录其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5美丽的草塘。)(学生窃窃私语:老师写错了。)师:有什么话要说吗?说大声一点,让我们听听。生:老师,您的课题写错了,应该是“可爱的草塘”。师:(故作惊讶)真的写错了吗?真的不能用“美丽”?生:我预习时发现,草塘不仅很美丽,而且里面还有很多鱼、狍子、野鸡,用“美丽”不全面。生:我预习时觉得,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就像西沙群岛那么“富饶”,用“美丽”不合适。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以前学过的课文课题中有“美丽”吗?生:《美丽…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特殊的葬礼》……课文已经学完了,课后同学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生1:我要画一幅画,把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画出来。生2:我要再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背下来。生3:我要写一份倡议书,号召人们都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生4:我要查阅资料,搜集几首描写瀑布的古诗。……上面的这一教学情景,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学生自己选择要做的课外作业,我们现在称之为“作业超市”。它就像人们到超市去购物,喜爱瓜子的拿瓜子,喜爱可乐的拿可乐,喜爱薯片的拿薯片……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作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感知草原景,初识爱美情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提问: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课文,顺利地找出了草原“一碧千里”这个特点。接着,我又提出一问: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有的同学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看到了草原的“一碧千里”;有的从草原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的句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碧”。有的从“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这富有动感的两个“流”字中,也感觉到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独特  相似文献   

19.
德国著名诗人、作家席勒说过 :“若要把感情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分析美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在教《草原》《美丽的大兴安岭》《美丽的大榕树》这一类优美散文时 ,都是尽力将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用精炼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去感知这些美景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感性美”。例如我在分析《草原》中草原美景时 ,首先 ,从方位角度看草原 :远景———一望无际的草原 ,哪里都是绿的 ;稍近———像小丘似的蒙古包 ;近…  相似文献   

20.
一、交流导入1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抄写员》一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 :讲叙利奥暗帮父亲抄邮签挣钱养家 ,但受到父亲的责备。3 板书 :父暗帮责备过渡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的责备后 ,他的心理活动。二、自主学习1 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后说说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叙利奥偷偷帮父亲抄邮签的目的。有的说 ,我看出了叙利奥忍着父亲一次一次的责备 ,心里十分难过 ,十分矛盾……)分步品味。(1)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 ,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