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什么要以炼识为核心以炼识为核心,是本作文训练体系的鲜明特色。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炼识理念非常切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清代学者叶燮将写作能力归为四种,即才、胆、识、力。“四者无缓急,而要先之以识。”他认为,识是依托,识是根本,“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备,知所决”。才、胆、力三者,一刻也不能离开识的指导。“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想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是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这几句话从正面来…  相似文献   

2.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欠),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泛指文学世界),均为风雅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  相似文献   

3.
编选文章者,自然得“才”“识”“胆”兼具。“才”是“识”的底座,“胆”则是“识”的心脏。有“才”、有“识”的编选者若没了“胆”,就会昧“才”藏“识”,暴殄天物。现而今对《荷塘月色》还以完璧的做法,便是编选者跟风丧“胆”的结果。 《荷塘月色》完璧不完,这是稍具为文之“才”,稍有品文之“识”的能用自己头脑思考的读者的常识。  相似文献   

4.
《心雕龙》提出的“才、气、学、习”论和《原诗》提出的“才、胆、识、力”论,都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比较二相应的具体结构要素的异同,并指出二理论宗旨和时代背景差异而形成的整体理论功能的异同,显示了二之间的理论创构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提出的“才、气、学、习”论和《原诗》提出的“才、胆、识、力”论 ,都是作家个性心理结构理论。比较二者相应的具体结构要素的异同 ,并指出二者理论宗旨和时代背景差异而形成的整体理论功能的异同 ,显示了二者之间的理论创构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6.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期货投资中胆大的人很多,但有胆还得有识。胆者,魄力也;识者,能力也,这能力包括分析力、判断力、实行力。这两者一结合,就是投资成功的要素。有胆无识者,亡命徒;有识无胆,难担大任。英雄,英就是能力,雄就是胆。胆子过人者,不少自负及骄傲,如果处处以高人一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认为:“文之要,曰识曰力。”(《艺概·经义概》)这就是说,作者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决定文章的成败。作文升格训练,要着力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识的问题。识是文章的基础,有识则有文,无识则无文;识是文章的灵魂,识高一尺,文高一丈;识是文章的定盘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作文升格训练中,我们首先提倡“亮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主体有无“才性”是能否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才性”来自于作家的先天禀赋,它是创作主体敏锐艺术感受力的一种表现,对创作主体的想象能力、审美感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批评家突出“才性”的功用。同时又强调作家的“才”必须与“胆”、“识”、“力”以及后天的“学”等因素相结合。这种阐发深刻洞察到艺术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古代作家修养论包括作家的精神修养和艺术修养两个理论层面,精神修养与作品的思想价值密切相关,主要有“德”、“志”、“胸襟”等范畴;艺术修养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密切相关,主要有“才”、“学”、“识”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从秋景诗词谈毛泽东的艺术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景诗词为视角,分析了毛泽东超越于古人的创新处,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艺术创造的才、胆、识、力。  相似文献   

12.
史学研究,就其实质而言,是史家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科学程度如何,必然受到史家自身修养的制约。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史家修养提出系统论述的是唐代刘知几。据周日唐书》记载,利部尚书郑推忠向刘智儿为什么历史上文士多而史才少,刘智几答:“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教史才少也。三长,调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而使患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便构斧斤,终不果成其它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俱”.(1)此…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平谷县教育科研所张平先生的《魅力:修身成才建功立业》一书,是一本人生自我修养的佳作。该书作为“中学生人生境界教育”科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将接受时间的检验。“修养”是个高洁的字眼。现在的青少年乃至再下一代人,如何在德、识、学、才、体诸方面加强全面修养的问题,时刻牵动着老一辈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当今,怎样将政治思想教育、品德素质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纳入一个大的框架,建构成为实用的修养学,实乃势之所趋。《魅力》一书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作者以多层归一的概括力和一以贯之的逻…  相似文献   

14.
创新睿语     
1 “扬弈旧义,创立新知”,是创新的真谛。弃旧需要“胆”,扬新需要“识”。胆与识的合壁,并非鲁莽与世故的平均值。唯“勇敢而明白”,才是创新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整理古代文化时,分类为经、史、子、集。中国史学文化遗产的珍贵、丰富,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对“史学”的看法和要求是怎样的呢?以下试窥其一斑。一、史学批评中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也有政治标准、学术标准两个方面。刘知几的“才、学、识”,章学诚的“才、学、识、德”,就是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识、德,指封建政治、道德的修养。才、学指学术修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  相似文献   

16.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叶燮的“胸襟以为基”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有着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曹氏所言之“气”的内涵不可能仅是对作者某几个方面素质的片面强调,而是对其综合心智结构的高度概括。叶燮与曹丕虽有一论纯粹之诗一论广义之文的区别,但在强调作者主观因素这一点上却如出一辙,他所推重的“胸襟”也正是一个兼括了“才、胆、识、力”与道德品性、世界观等因素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向来以识度高迈和艺术概括力极强著称于世。由于司马迁的世界观和历史哲学比较进步①,由于他能够在接近人民和对大量历史材料的分析比较中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所以他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能突破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表现出卓越的史识。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②刘熙载的“三长”说,本之于《新唐书·刘子玄传》:“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清代学者章学诚也有类似的意见③。刘熙载对此稍加发挥,认为三长之中,识是最重要的。这个看法不无道理。在传记文学中,确定题目,选择素材,提炼主题,都离不开识;没有识,就抓不住重点。什么叫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贵在尚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教学具有教育性,数学而言的“识”是指分析鉴别知识经融会贯通而获致个人见解的能力,包括预见力、判断力、鉴赏力、洞察力、看问题的能力、提问题的能力.尚识要兼顾“才、学、识”3者的关系,遵循识的生长的3个阶段,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识.  相似文献   

20.
关于如何开展文章创作,叶燮提出了“心物合而为文章”的主客观交融创作观。在创作准备上,必须让才、胆、识、力等主观要素“充于志”,让理、事、情等客观要素“贯于气”,且应让作者达到“有胸襟”的境界。在主客观交融之际,作者必须“以心衡物”,以确保创作出“理、事、情至”的文章。这一理论可谓中国古代文章创作论之集大成,其蕴含深厚,对当代文章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