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28条,仲裁裁决具有物权变动的效力,该规定基于我国立法中形成诉权裁判主体的制度设计,契合我国保障仲裁当事人权利的立法精神,具有明确物权归属及变动时间的法律价值。然而仲裁裁决的保密性使得裁决不具备物权公示效果,以致实践中存在物权归属与物权登记不一致的情形,并增加了物权变动的法律风险。因此应对法律及司法解释予以完善,以保证物权变动问题上法律适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调解与仲裁都是以自愿协商为基础的解纷机制。在调解中当事人自始至终控制整个纠纷解决过程和结果,在仲裁中当事人为纠纷的解决设定了整个程序和实体的规则框架。因此,可以说,调解是当事人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仲裁是当事人间接解决纠纷的解纷方式。它们都是属于合意型的解纷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仲裁制度的主要缺陷及修正《仲裁法》的若干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效力的规定过于严格,仲裁财产保全的权力完全属于司法机关且保全程序多环节,难操作,对国内仲裁裁决司法复审的范围过宽。修订《仲裁法》的有关内容,应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确保仲裁机构相对独立性并限定司法干涉的范围、程度,从而发挥仲裁解决商事纠纷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高校与教师之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纠纷,尽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依据,但在实际解决纠纷时,往往表现出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纠纷解决效率低下等弊端。而通过教育纠纷仲裁制,不但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育纠纷,而且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力又增加了一条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权法》颁布后,对物权请求权通过法律条文作出概括性规定,看似解决了物权请求权的价值取向问题,但是作为理论上争论了多年的难题,物权法的概括性规定并不能止住理论界的争论,本文从法学理论分析入手,试图得出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论仲裁协议     
仲裁制度是解决纠纷的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是中国仲裁制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必须以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为前提.本文从仲裁协议的特征、仲裁协议的内容、仲裁协议的效力等方面,对仲裁协议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解析商事仲裁的特点及商事仲裁的解决纠纷机制,表明商事仲裁是多元主体通过互动作用,实现解决纠纷的过程,而整个过程既要"以当事人为本",又要以仲裁机构和仲裁庭为依托。  相似文献   

8.
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和仲裁实践是国际商事仲裁协议适用的基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仲裁地法或裁决作出地法的适用和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等是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如何正确适用这些规则,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性质是将债权物权化,赋予债权请求权以物权的对抗效力,其制度价值在于保护不动产债权请求权,平衡不动产变动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充分认识预告登记制度的适用范围,要件,效力及预告登记义务人的抗辩义务,对于完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条约,国内立法和仲裁实践是国际商事仲裁协议适用的基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仲裁地法或裁决作出地法的适用和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等是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如何正确适用这些规则,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把合同或财产权争议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一种协议,具有契约性质,是仲裁机构对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行使管辖权,排斥法院管辖权的意思表示。仲裁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受到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案件的可仲裁性和仲裁协议的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仲裁机构或法院审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时应适用何种法律显得非常重要。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直接关系到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概述、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我国现行立法及实践有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法律适用现状及对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仲裁程序中的第三人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它应当是指不受仲裁协议效力约束却参与仲裁程序成为有独立地位的仲裁参与人。但是,经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和对域外的考察,本文认为不应当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合并仲裁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多方法律主体之间的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在仲裁程序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仲裁公正与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是仲裁的灵魂所在,亦为当事人所期待。对公正的追求使当事人倾向于选择仲裁解决其财产纠纷。并且,如果仲裁的公正性尤其是程序公正受到质疑,当事人可以诉诸法院寻求救济。如是,仲裁公正性得到双重保证。法律赋予法院的有限的司法审查权包括对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对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章着重比较对仲裁(含涉外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的这两种形式并探讨其具体范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以及大量双边投资条约(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BITs)的签订,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将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因此,作为双边投资条约主体的国家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仲裁来维护政府的政策及行为。本文将主要分析双边投资条约争端解决中以下几个问题:争端性质的适格,争端当事人的适格,用尽当地救济原则以及仲裁适用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当事人对保密性的期待,增强仲裁的吸引力,在当前实践中,仲裁裁决通常是不公开的。仲裁裁决不予公开尽管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声誉和商业秘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仲裁制度的发展。因此,改变既有实践,使仲裁裁决的公开常态化实属必要。此外,在仲裁裁决公开之前,应赋予当事人异议权,使当事人参与到裁决的公开的实践中来,减少当事人对于公开裁决的疑虑,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首次确立的预告登记制度,预告登记是指确保将来的债权能够实现,保障将来取得物权等目的,按照约定向登记机构申请办理预先登记。文章认为,预告登记与预售登记并不相同,预告登记依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将所保全的债权请求权登记于登记簿上,以产生物权排他效力。同时预告登记具有权利保全,顺位保全以及破产保全三大效力。其效力具有暂时性、附随性以及保障物权请求权的实现的特征。由于本登记、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以及债权消灭等原因,预告登记的效力将终止。  相似文献   

17.
一起涉及海峡两岸的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历时3年多才得以判决,从中体现了我国软件产权保护的诸多问题.依靠著作权法实施对软件的保护存在相当大的误区.由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共同组成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可以使权利人针对不同性质的软件和不同程度的侵权保护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这种做法也仅仅是权宜之计.制定专门法或把软件置于工业产权与版权的双重保护之下,或许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仲裁协议效力是仲裁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结合仲裁实践中关于仲裁协议效力易发生的争议,对于仲裁协议的形式、无效仲裁协议、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仲裁协议效力异议的提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由此导致的电子商务纠纷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在对"网上产生的争议应在网上解决"的呼吁中,网上仲裁应运而生,并以其与生俱来的方便、快捷等优点,自问世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新生的争议解决方式又面临着一系列通过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成为阻碍其向前发展的障碍。其中仲裁地的确定,便是近年来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破产法》修改过程中,关于劳动债权与有担保的债权哪一个优先受偿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对劳动债权与有担保债权的性质分析,得出在新修订的《破产法》中,应将具有物权性质的有担保债权优先安排在具有债权性质的劳动债权之前受偿的结论,认为这是符合法律精神的体现,是对法律体系统一性的维护,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