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学与宗教同是人类意识之树上分出的两个枝杈,结出的两种不同色泽不同气息的花朵,它们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起源于人类生命的需求情感的需要。两者之间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不存在谁渊源于谁的关系,而是同源同根共生的。在其后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文学与宗教从原生的混沌整一的意识形态统一体中逐渐各自分化独立,依据各自内在的不同目的、需求变化生长,循着不同的规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起源问题对人类有着不可思议的诱惑力,研究文学语言必须研究人类语言起源的情形。该文首先将眼光投射于语言的起源,论述了人类最初的语言产生的时间、条件、动机以及人类最初的语言从何而来等问题,着重说明了语言起源于艺术.进而揭示作家特别青睐语言起源于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最初的语言能把人的情感、心胸、血肉、生命等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文学符合文学的实际.接近于文学本体。  相似文献   

3.
音乐起源于何处?有人认为音乐起源于社会劳动,有人认为音乐起源于宗教等,我认为音乐起源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而其直接起源是人的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的起源是由于人有感而发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会遇到种种不同的事情,这就会引起感情的波动,内在的感情必然要发放出来,声音就自然地最先呐喊出来,表现心中的情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无神论的萌芽与宗教有神论的关系同世界诸民族意识形态的发展一样,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神论的起源远比无神论古老悠久。宗教是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代产生的,那时无神论产生的条件远未具备。只是到了阶级社会的初期,奠定在阶级对立和生产力有着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最初的阶级意识和简朴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产生,才萌发了可贵的无神论思想。所以,阐明宗教的起源和有神论体系的形成,是探讨无神论萌芽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化学混沌与化学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沌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科学家施策辛格所说:“20世纪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是20世纪科学上的第三次革命.他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象,量子论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迷梦,而混沌论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因此,将混沌论介绍给中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混沌的起源和化学混沌论的形成过程“混沌”一词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源于古中国与希腊的混饨初开无所不包的意思.随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 ,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 ,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 ,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 ,“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 ,人类起源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即人类劳动创造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 ,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 ,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且变化节奏较快 ,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快的特点 ,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 ,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 ,它与自…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科学技术的起源 一.原始的技术发明与经验的自然知识的出现。 1. 石器与复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的使用和改进,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人类从动物世界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石器)的制造。 2. 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已经在实践上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我国最早用火的原始人是云南的元煤人。 3.制陶工业的出现。 制陶是人类最初的化工工艺,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使用自然能源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制造出第一种人工材料。 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1. 万物有灵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理论是是随着唯物史观尤其是社会宏观论的成熟而成熟的。马克思早期的社会宏观论最主要地以异化观为代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其基本完成。其中早期的文学意识形态论的萌芽有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规律”也是文学的审美规律;(2)对于美感起源及发展的“劳动说”使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现实化和具体化了:(3)对美感本体论的研究与社会领域中的人的实践相结合,超出了一般认识论的范围;使得文学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成为美学史上的革命。但由于异化现存在着人本主义色彩,因而不是马克思成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礼”起源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者多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其说值得商榷。礼的本质“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是区别等级 ,强调差异 ,由差别而产生贱者、幼者对贵者、长者的敬意。礼的起源即是人类社会“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的行为规范的起源。人类社会最初的等级差别就是体现在饮食分配上的差别。“礼始诸饮食”。动物学、史学、文字学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祭祀鬼神之礼源于敬人之礼 ,是敬人之礼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已有 3 0 0万年 ,但基因科学认为只有 1 4万年。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物种。人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 ,是病毒感染使两类基因重组的结果。现代人类具有同一个女性始祖 ,可能也具有同一个男性始祖。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可能已被淘汰 ,但人类绝不是天外来客。1 人类起源距今只有 1 4万年传统观点认为 ,人类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 ,至今已有 3 0 0万年。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 :北非和西亚两地在 70 0 0年前进入农业文明 ,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约有 5 0 0 0年 ,如果那些地方的人“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年…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混沌和互渗走向分化和互动的历史进程.宗教和迷信乃是从早期巫术中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尽管都以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为基本特征,但在崇拜的对象、方式、追求的目标等方面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科学的萌芽和发展,奠基于人类的世俗生活和巫术文化所提供的经验知识的土壤中,巫术文化对科学的起源和最初发展起着双重性作用.在早期文化图景中,宗教与迷信、科学都存在一定的兼容关系,但这种兼容是与科学同宗教、迷信的斗争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民间宝卷叙事中的启悟与度脱,是一种受元杂剧影响的叙事模式,其原型来自于原始社会成年札等人类仪式,并逐渐融入文学叙事中,成为文学特别是宗教文学的原叙事模式之一.宝卷叙事的这种固化模式全面地反映了一种人类普遍意义的通过仪式.  相似文献   

14.
陈颖 《考试周刊》2012,(26):124-125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辨识体育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竞技运动的产生则较晚。教育是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人类自身尚未进化完成,社会生活也不太复杂,因而产生于这一阶段的教育自然也很简单。  相似文献   

15.
1.自然数的产生同学们是否知道,今天我们用得很熟悉的自然数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 人类何时有了自然数的概念,最初的数字符号是什么,现在还无法考查.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几千年前人类生活的猜想中,去推测数的起源.事实上,数(shu)的概念发源于数东西的数(shu).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要考虑人数、工具和收获物的多少.例如当人们打猎回  相似文献   

16.
原始社会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原始宗教、神话与传说、巫术与禁忌。这些道德教育形式告诉原始初民"应当怎么做"和"如何做才是对的",因而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早期人类所采取的调整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初的道德范畴体系。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植根于原始初民的生活实践,并为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此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等其他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最能代表16世纪文学成就和生态思想的马丁·路德对宗教文学进行了深刻探讨,他的宗教文学探讨了人类的起源、上帝的诞生以及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它的长期存在与延续除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认知尚未达到自由的地步外,主要是源于其固有的价值体系,即人本性和对主流文明普遍的适应性.正视这一特性,有助于我们保持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并合理地利用它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