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释“霸”     
王霸之“霸”古来常见,但正如《说文解字段注》云:“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王霸之“霸”义并非“霸”之本义。 许慎《说文》曰:“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 段玉裁注曰:“霸魄迭韵。乡饮酒义曰,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  相似文献   

4.
陆启威 《辽宁教育》2012,(21):82-83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认知科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科学课的核心品质和内在要求。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探究?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例谈科学探究究竟"探"什么。一、在"联系"中导出"生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事都有起因,万物皆有一统,"普遍联系"是世界的本源和自然法则,认知和探究问题,需要在既定的背景和环境下,寻求事物间相容相克的关系,并以"联系"为链接,形成科学探究的  相似文献   

5.
许博渊 《教育》2011,(34):59
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种行为看法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常常被说成"见仁见智"。这是一种简略的说法,稍微完整的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还不是原话。原话出自《周易》,是这样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这样:(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和阳互相转化的规律叫做道,(天)发挥此道创造万物就是善,(地)顺承此道孕育万物就是性。(但人们对道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贵"仁",为人道;老子贵"道",乃予"道"以形而上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原理,此原理名之曰"道"。韩非子亦云:"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老子曰:"有物混成(混沌不分),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虚无寂静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7.
一、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性实体我们先看以下老子的几段关于“道”的说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第3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这四段话分别说出了道的客观实在性、本原性以及道演化落实为万物的过程。道靠自  相似文献   

8.
"近"道:一畦春韭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译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单词,试图使读者了解"道"的含义.近年来,Arthur Wadley的英译本(《道德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纷纷撰文评论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译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键入"the Way",解释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国之门的"道路与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养之道,人之道.而"问道"则可以相应的理解为"the Way of asking".  相似文献   

9.
“和”为贵     
本文根据老子《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谈"和"。和之于道为贵;万物对立统一,和为支点;"不争"为和";"阴、阳"相和生天地万物;"有、无"相和起万物之用;清明太和治家国之本;心平气和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0.
佝偻承蜩     
庄周 《现代语文》2005,(1):26-26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平!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 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 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蜩之翼,何为而不行!"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 人之谓乎!" --先秦《庄子》  相似文献   

11.
“一”是万物之母。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易》曰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也就是“一”。故“一”为万物之母。老子还说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人)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首领)。”所以 ,“一”是非常伟大的。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非常重视“一”的运用 ,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有雅有俗 ,有的雅俗并举。以下试举数例 :大家对纪晓岚的大作《咏雪》诗已非常熟悉了 ,但在这里不防再提一提 ,因为诗写得太好了。诗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  相似文献   

12.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3.
“文与道”,它被史坛上的文章大家们谈论也有两千余年了.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文与道”的内涵是不同的.“道”,古人就赋予过它几个含义:(1)法则,法律.《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是把宇宙万物都看成阴阳对立的,互相转化的,并且是变化无穷的,这就是把“道”看成了宇宙中的矛盾统一规律.老子的《道德经》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老子认为“道”是混沌之物,是宇宙中“独立而不改”的客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家论性,或秉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人性理论;或源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或源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论性,以《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为基础,吸收、改造了《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理论,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人性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化中,“一”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许慎《说解字》把“一”列为汉字之始,并以创世神话观念解释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可见,“一”并非仅仅只是数字之始,它还蕴含整体的、未分化的意味。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即把“一”做为整体的哲学范畴。广义上说,中国化即是注重整体的、直觉的,注重取象类比、注重和谐的“一”的化。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以道和“一”互为注脚。  相似文献   

17.
“和”,又称中和。《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人格的建构来讲,“中和”指性情的适中,不偏不倚;从天地宇宙的建构来看,“中和”指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不断地运动、变化,同时又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阴阳的交替,动静的变化,万物的生灭,都必须“致中和”,即遵循“中和”这种客观规律,以使“天地位”、“万物育”,构成宇宙自然和谐协调的秩序。可见,“中和”既是人道,也是天道。  相似文献   

18.
道家与道教     
“道家”与“道教”仅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根本的区别。“道家”,是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道家之名谓,始见于汉朝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这一学术流派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则直呼“道家”,列其为“九流”之一。关于老子的“道”,在《老子》一书中,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又有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老子的“道”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并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理论。现在的人一般把它看作解释汉字造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最早的关于“六书”的文献记录,只有其名,没有具体内容的说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中的观点: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把“六书”进一步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个基本原则。郑众为《周礼》作注时,则提出:“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  相似文献   

20.
论道一二三     
什么是道?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把道、一、二、三、万物并列在一起用一个"生"字联系起来,给出一个道生万物的命题,揭示了一条宇宙生成法则,从而赋予了一、二、三既神圣又神秘的哲学使命,准确地把握一、二、三的内涵及外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