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发展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但依靠创新投入 ,还与区域创新环境密切相关。信用环境是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创新企业的创立、创新系统知识流动和创新企业成长环境等方面阐明良好的信用环境对创新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信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和中介机构建设是提高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知识流动的视角,构建了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互动路径图,并提出相关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强迫进入法对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互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互动路径系数。研究表明,(1)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企业角色对双方互动具有间接影响;(2)区域创新氛围、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区域企业学习能力与双方互动成正相关,而区域扩散能力和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对双方互动呈负向影响;(3)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文化、法律法规融合度对双方互动的影响非常显著。本文结论对于充分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建设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创新日趋呈现出开放式创新的特征,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受到制度、文化、技术、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开放式环境下影响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融合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从知识整合能力和动态学习能力两方面,构建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形成机理的集成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和产业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实践,对于新时期我国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方面仍然欠缺,尤其是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作为较少。本文从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构建有助于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效运转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广西政府推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网络环境与建设水平对提升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为此,以山东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的6个关键要素:创新体系与技术来源、创新技术水平、创新资金实力、研发人才基础、创新产品收益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开放程度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其余的区域创新网络变量对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业已形成的集聚优势,建立本地创新网络是此类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而全球化联系对提高本地创新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协同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并以深圳、东莞为例,分析了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创新离不开城市及区域的创新。鉴于深圳是全国迄今首个也是唯一试点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本文在全面深入分析深圳市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分别从企业与政府创新管理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研究结果为深圳市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理清思路,对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鹏  陈迪  李健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42-1748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分析企业创新网络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网络能力与企业创新网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能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学习能力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大;网络能力对资源内部要素、学习能力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和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资源内部要素和学习能力是网络能力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产学研融合与区域创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发挥的作用,结合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国际产学研融合经验,探讨产学研融合赋能区域创新“双循环”发展的路径,并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劣势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在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共生演进的良性循环网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通过以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主动适应和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赋能“双循环”发展;我国在基础研究能力、科技人才结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产学研融合生态、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畅通国内创新大循环、强化技术供给能力,深度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赋能“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城市之间科研合作,对于平衡城市科技发展,培育城市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中国学术会议举办信息,从科研创新活跃度角度构建了基于二部图的城市物理学科研合作创新潜力关系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物理学科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整体特征。[结果/结论]我国城市物理学科研合作创新潜力网络具有多核心的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存在多数交叠的城市物理学科研活跃圈,并且与地域位置密不可分,涵盖东北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以及华北区域等,网络中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物理学科研活跃圈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连接作用,一些边远城市以及欠发达城市在网络中起特殊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45-1756
科技创新中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集聚、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撑,以及创新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与相互促进。中国在面向未来发展征程中,建设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形成能够对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全国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促进地方特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地方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统筹规划和建设各种科技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平台,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2.
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行为决策会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行为及区域的持续发展.企业创新决策与企业所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特性密切相关,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特性的构成因素(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区域创新文化、中介组织、所处空间位置、人口结构、信息资源和区域交流网络,企业特性包括企业核心产业类型、年龄、所有制、规模和企业在区域所处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通过数据介绍如何应用模型帮助特定区域中的创新型企业进行产业决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环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概念、基本构成、分类、构建和培育等方面,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区域创新环境案例及测度的研究三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P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企业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多重反馈,为了更客观地评估一个区域企业创新系统及其创新能力,引进网络层次分析法,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别计算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传统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矩阵,并对权重系数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传统层次分析法在区域企业创新能力评估上的误区,同时也揭示了提高区域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需要遵循的几个准则.  相似文献   

15.
地方创新环境有其独特的涵义,突出了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因素.并强调备因素在科研创新中的互动.对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和大连五市的地方创新环境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对当地外资研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创新资源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流动,如何把握机遇、提高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吉利汽车为例,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分析了吉利在网络嵌入、构建网络、形成网络能力等历程中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所取得的创新绩效,并深入研究了民营企业在不断拓展的网络中获取知识和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县域创新,2022年全国首批47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成功创建,但现阶段创新型县(市)建设路径尚未完全明晰,且对于指导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研究也相对缺乏。为此,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分析创新型县(市)内涵,即具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生态环境优美、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等特征,以湖北省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7个县(市)为例,总结分析其实践经验做法。案例研究显示:我国科技支撑产业类创新型县(市)本质上是多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加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其建设模式主要包括核心层、主体层、支撑层三大组织层次共6个维度构成要素,地方主政部门通过对这6个方面因地制宜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县(市)建设治理效能。进一步探索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创新型县(市)建设路径,提出鼓励县(市、区)在科技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人才吸引等重点环节先行先试,通过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和培育、加快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强化配套保障等举措,推进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研究制约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对于建成自主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基于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测算了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并从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角度,主要考察了自主创新、协同研发与外国技术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协同研发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外国技术却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出我国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有待完善;东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差异在进一步缩小;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负向作用,这表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改革教育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高新区创新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强  高量 《软科学》2005,19(5):82-84
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以实现高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并设计了高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转模型,并对创新网络的主体、创新动力及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