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桐城文化是明清时期孕发于安徽桐城境内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性地方文化现象之总和。桐城文化中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桐城先贤为政勤勉,居官清廉,与民谋利;在为政方面,他们强调君主及仕宦要以民为本,善政养民,恤民济困,足民食用;他们在其为政实践中兴利除弊,愍念民瘼,与民休息;他们颂赞商民,鼓吹营商,主张保民保商、经济富民。  相似文献   

2.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与桐城派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相似文献   

4.
桐城文化,作为历史内涵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对其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将桐城派文化等于桐城文化;行政区域的变迁对桐城文化的割裂;以皖江文化覆盖桐城文化。把握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桐城文化的研究,必须科学定位桐城文化,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挖掘桐城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桐城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桐城学派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与桐城的学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桐城文化具有家学与师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兼容并包、富于创新的治学精神,经学致用、注重实学的治学思想,诗文发达、文风浓厚的文学氛围。因此桐城文化对于桐城学派的人物品格、古文思想、学术研究和理学思想等各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挖掘和分析桐城文化中的治民思想,得出以下结论:执政者须勤政务实,究心国政,关心民瘼;举官须公正廉洁,明于选人任贤;抑止贪腐须加强法制建设,制订完善行政法规,从制度层面建设上下联动、互相监督的用人规范和约束机制;将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范体系,促其法制化,将源头防范与法律制约结合起来,化民郅治;为政治民中应以德治政,匡世安民,助文教推广,泽被民众,确保民众权益,宽服民心.  相似文献   

7.
"桐城歌"基本体式是七言五句式。它于明代前期在安徽桐城地区兴起,随即传播到桐城周边地区,在地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桐城歌谣文化带"的核心圈子。晚明至清代,"桐城歌"沿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拓展,并在传播地与当地民歌相融合。整个传播过程以安徽文化为纽带,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桐城歌谣文化带"。  相似文献   

8.
挖掘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和营养因子.分析了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认为治国之本在于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治心,良善政令不如善教得民之多.具体表现为兴办教育,振兴文教,督学教谕,倡议"教化",以"文"化人,陶冶"性灵",教化民众,以"德"谋"得"等.促使民众懂礼义、知廉耻、尚道德,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实现桐城文化中的教民、化民和移风易俗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桐城诗歌的繁荣与大批名门望族的叠兴代起密切相关,钱澄之、方文、方以智、姚鼐等创作卓有实绩的诗人几乎都来自于这些家族。虽然就作品风貌来看,这些诗人风格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的创作又很显然受到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出某些共通性特征。本文主要从理学的传承、尚学重教的风气、家族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家族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成员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而以斑窥豹,探讨家族文化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科学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必须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桐城歌在演唱形式、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文化特征。对桐城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能为桐城派文化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民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桐城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体现在吁求统治阶级爱民、重民和贵民等方面,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贵,使"君—国—民"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性的持续互动关系。桐城仕宦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地位,提倡爱护和厚待民众。桐城仕宦认为设君为民,民贵君轻,君臣有共事之义,而非臣之食禄为受君之恩之主从依附关系,这种共事之义的内涵是臣子匡正君主过失,利江山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桐城诸贤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贬抑男权,褒扬民妇,既宣传"女胜儿"思想,又颂赞"女君子"形象。其对待妇女之态度不以富贵为尊,而以思想品德上之"贤"来打破以政治上之"贵"和经济上之"富"为特征的阶级地位之不公,推举"惟贤者为尊"。  相似文献   

12.
乌兰察布市作家孔庆元、刘亮的小说《大山儿女》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北方乡村青年男女奋斗、成长的故事。该文试图通过解读小说在客观层面提出的"是什么阻碍了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之路"这样一个命题,来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困境。作者认为,主人公婚恋不幸福根源于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子,其具体表现为:儿女情长让位于家国利益;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桐城文化是安徽省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中,桐城派作为一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正成为地方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选择。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而桐城派文化旅游美学价值的混乱不清,桐城派文化旅游定位模糊,导致桐城派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桐城派文化品质趋向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旅游。确立桐城派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地位,提炼桐城派文化的旅游美学内涵,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祖于桐城,文风却与桐城迥异,究其因,在曾氏之审美观,桐城论文恶骈俪、以质实为美,曾氏法汉赋、尚声律藻饰.论者多拈出曾氏经济说以别桐城,然质曾氏经济之实,在重文章艺术--与桐城一脉,而非内圣外王、文章内容.唯美的而非唯实的文章观念与曾国藩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似相悖,其实不然,经济文章,正在其艺术,以文道论,唯美正是唯实.  相似文献   

15.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相似文献   

16.
"五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来自于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的起源学说,在彝族古老的医学、文学和天文学著作中有较多体现,并充分体现在彝族的祭祀活动、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以及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等日常生活中。彝族"五色"是相生相合共生繁荣,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安徽桐城的女性诗词是桐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整体形象鲜明而个性色彩趋淡、自然朴质与文学审美并用、家族文化现象非常突出三大特点,在安徽乃至中国的女性文学史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