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定位是制约旅游开发的重要主观导向。针对辽西地区乡村旅游实际,提出资源评价的多体系评价方法;并从形象定位与市场定位两方面,对辽西乡村旅游的定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关东风情”的形象定位和动态的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2.
青岛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山海文化元素融合的特点,地域特色突出,但是其品牌文化建设不足,存在定位模糊、文化深度和活力不够、文化生态系统不完善、缺乏精准有效的宣传推广等问题.面对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应当用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划分乡村旅游群落、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激发文化活力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探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但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存在着项目单一、季节性明显、模式雷同、缺乏特色、认识不到位、环境恶化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强化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搞好旅游宣传;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努力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旅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文旅精品。湖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五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丽水旅游开发主题与文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地域脉有自然生态脉,人化脉和水景脉,综合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地域脉特点等因素的研究,丽水市的旅游开发主题是“以瓯江为轴线,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辅助开发特色主题公园”,努力创建丽水旅游的“生态、休闲、养生、科考”新形象。旅游开发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开发前的规划;突出旅游地的化性;大力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淮安市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淮安的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提出了进行合理规划的可行性思考.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导向,辐射周边地区;整合当地丰富的乡村文化与人文景观,扩大宣传力度,培育品牌产品;重视人才;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不断促进淮安乡村旅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甘孜州旅游宣传定位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孜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精品景区,但由于宣传包装不够,到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知名旅游品牌,因此,甘孜州应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地区打造旅游精品的先进经验;挖掘景区化内涵;突出鲜明的民族地区风俗人情;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表演队伍;加强旅游景区形象歌曲创作;利用优势媒体进行宣传包装。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是城市品牌的基础,是城市的灵魂.衡阳市应结合地域文化的精髓,对城市品牌进行合理的定位,构建鲜明的城市建筑风格,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宣传、全员传播等途径,构建并传播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歌会作为全国首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国家级歌会,同时也是安徽省重点文化品牌之一,具有全国性、创新性、参与性、系列性的特征。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主题不够突出、市场运作能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等遗憾。推动安徽文化品牌建设的举措包括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规划管理、发掘地域特色、加强品牌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旅游业宏观扫描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富饶的地方特产,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出光水色,淳朴的民俗人情,多彩多姿的人文景观与别具风格的黑土文化,提出了开发建设黑龙江省旅游区,促进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三项措施: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内外游客了解黑龙江;二是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增加旅游景区的价值含量。三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通行的国际交流语言,其使用范围也日趋扩大。汉英公示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了解公示语的特点,对公示语进行规范化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已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辽宁旅游产业变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年辽宁旅游产业相关统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实证分析了近年来辽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内外贡献率、旅游消费结构以及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在特定的政策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并尝试以此解释辽宁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宁城镇发展具有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区域发展能力增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城市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沿海重化工业为主的布局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等成为制约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多元化城市环保投资体系,促进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辽宁省经济发展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各个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深入分析了近几年来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阐述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因素,探讨了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鼓励高级人才回辽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缩小辽宁省各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推动全省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特征的统计分析,挖掘出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无序流动、缺乏技术培训和就地转移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职工的基本权益所在,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点之一.指出辽宁省正处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如何保持就业稳定增长、让城乡劳动者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切实解决劳动者现实难题,在辽宁省总工会于2011年3月举行千企万名职工劳资关系大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此次大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就业方面的重大问题,结合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7%。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持续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种类及空间分布,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视角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布局以及其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定位为"山海风情休闲旅游",以滨海旅游和自然风光为主导,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相互连接,打造具有"一心三轴"特征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由良好到恶化的嬗变过程。特别是在清朝中期以后,辽西地区由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在生态环境变迁史中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对古代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嬗变、近代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当代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阐述,剖析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经验及教训,为当前治理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