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新闻事件,而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可能产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可以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甚至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浏览量盲目使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保证网络流行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3.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热点新闻事件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进而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实践行为。本文在介绍网络流行语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产生原因,以及传播效应,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够以此为借鉴,以便为新闻媒体传播提供方向引导。  相似文献   

6.
李卉 《青年记者》2009,(16):91-9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根据流行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和口头流行语。书面流行语主要流行于主流媒体,具有庄重、简明、严谨、规范的语体特点;网络流行语盛行于网络,具有非规范性和新颖性等语体特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区别还在于书面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事件和现象本身,其形式和意义都很稳定;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一种情绪,其语义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8.
<正>"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成为2012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佼佼者。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此类流行语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了该类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浓厚的消解权威的色彩,其符号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微博用户,该类流行语具有稳定的符号意义等。在这里有必要对"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做一个说明,从字面意思来看,"非新闻性"是指这一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以及流行不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说不直接来源于某一新闻事件,"杜甫很忙""包拯很黑"以及"元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0.
王亮 《青年记者》2012,(27):36-37
近几年,各种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学术界对网络事件或新媒体事件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下面基于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近年国内网络事件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评述。网络事件的定义和研究视角学界对网络事件或新媒体事件并没  相似文献   

11.
赵艺玲 《视听》2016,(6):144-145
网络流行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语言话语体系。从最初的娱乐恶搞到时下对公共事件的暗讽和批判,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无不是一个流行替代另一个流行。作为一种草根叙事艺术,它明显带有娱乐性、调侃性、批判性以及狂欢性。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分类和生产方式,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编。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一连串“网络暴力”事件,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孔子PK章子怡事件”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固然应该对其中的极端事件予以谴责,对涉嫌违法的始作俑者应该依法惩治;但是社会舆论也不必反应过于激烈。其实许多“网络暴力”恰恰是被一些人过激的反应推波助澜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4.
李兰 《当代传播》2014,(2):60-63
各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转型社会的一道景观。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征,使得它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扩散器和发酵器,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个概念也被学术界大量使用。但这样一个概念是否科学?本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个概念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来自官方文本,被赋予了负面色彩。其实"网络集群行为"这一价值中立的概念更适合用来界定各类复杂的线上行为。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 《新闻前哨》2009,(8):87-89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等流行语不断涌现,被人们反复套用、化用,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其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往往带有着“无厘头”特征,本文称之为无厘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延承了电影和文学语言中无厘头的特点,荒诞离奇,看似无中心、无目的,但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本文分析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体现,探讨了网民热衷于创作使用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动机,最后解读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这一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它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与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①  相似文献   

18.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事件的传播主战场在网络场域内,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的问题,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必要的引导,而这一引导也是一种有选择的活动,同时,在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了互补的效果,它们相互配合促使新闻生态朝着和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8日,24岁的云南农民李荞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受伤,被民警送至当地医院救治,于2月12日凌晨医治无效死亡.事后,当地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李荞明在看守所的天井里和狱友玩一种叫"瞎子摸鱼"(又称"躲猫猫")的游戏时,不慎头部撞墙导致受伤并最终死亡.此事件在网络上披露之后,网友对此事件予以持续强烈关注,"躲猫猫"也很快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