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所谓数感是指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式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的相对大小,能运用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用数来解决问题,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它是一项基本的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把其作为了数学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数感的重要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具体从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数感",2012年新修订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①理解数的意义;②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③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④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⑤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⑥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常人眼中的数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由此可见,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作  相似文献   

4.
王秀芬 《新疆教育》2013,(10):135-136
歌手唱歌有乐感,画家画画有美感,舞者跳舞要有韵律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那什么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6.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7.
马云鹏 《江西教育》2001,(11):49-50
学习新课程标准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标准>中对此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是学生对数学的综合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运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种外延描述的方式没能就数感内涵作出解释,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感提出以下要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感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解释:“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由此看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好的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刻画客观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涵的数学特征.数感奠定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数感常常被看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潜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限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目标范围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但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界定比较原则化,并没有突出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重点领域,更没有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的角度审视小学生的数感培养.因此,数感培养在普遍的小学数学课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解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