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李健 《现代语文》2007,(4):115-115
时空审美是指由于时间、空间所拉开的不同距离层面而产生的远近相交、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结合人们所熟悉的诗词名篇,本文从空间距离层次、时间距离层次、时空并进距离层次以及时空交叉层次四个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时空审美作一浅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令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格力量,因而其诗词也里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立统一的“大美”。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的时空处理形式多样,但其中最典型的不外乎如下几种:同一空问中时间的线性流动;时问自然流程中空间的转换;时空的非同步化;时空的逆向转换;以及时问的无穷,空问的巨大。诗词之韵味之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时空处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古代抒情诗艺术,与生活本身一样离不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各种文学艺术均有自己表现时空的手法,以及它所追求的审美意图。基于这一观点,笔者以唐人绝句为例,探索古代抒情诗中的时空艺术的各种表现,了解这些不仅有助于解读、鉴赏古典诗词,也有益于借鉴前人艺术经验,以丰富、繁荣当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5.
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是事物的存在形式,离开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课堂教学模式都应构建在一定的时空基础之上。时间标准可衡量模式的时效性、时序性和连续性,空间标准可衡量模式的完整性、充实性和虚实性。   课堂教学需要符合时空规律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内构建模式,做到教学与时空统一,从而合理、高效地发挥模式的教学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时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实施受到确定时间的制约。不足时或超时都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模式的各…  相似文献   

6.
张致手法的运用,是古典诗词典型达成的重要手段。张指时空的扩张,只有借助于时空的无限扩张,诗词的典型意绪才能获致。其具体做法是:由独特的时空出发,将诗笔扩张到无限的时空之中,从而使独特的诗人心绪向人所共有的典型心绪转化。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相对性观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空观的基本观点之一。现行哲学教科书一般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表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空相对性的基本含义的,即“第一,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随着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第二,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对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1]。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人类的认识具有辩证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电教教材的时空特性郑少华一、电教教材时空特性的提出时间、空间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普遍形式。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时间是物质发展过程的前后连续性。时间一去不复返,它具有...  相似文献   

9.
时间与空间是英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卫·哈维在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莱布尼茨等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两个维度建构起自己的时空理论:一是从空间与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空间的属性,将时间与空间划分为绝对空间、相对时一空和关联时空;二是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将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两个时空维度的辩证张力所形成的“时空矩阵”体现了哈维的时空终极辩证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时间辩证法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主张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已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时空隐喻的语言加工中存在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时间心理表征受到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可侧重考察儿童对时空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从时空设计和时空对比两个方面,援引典型的作品,对汉语古典诗歌时空因素的艺术布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13.
周晓博 《海外英语》2012,(4):258-259,261
汉语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悠久古代文化的结晶。鉴于指示语(deixis)在英译汉诗中的大量使用和其所起的作用,分别对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在英语译诗和汉语古诗中的不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说明指示语在汉、英语中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中的旅游景观折射出的各种观感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古典园林诗中的景观描写则与我国古典园林构景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部分古诗词楹联是对中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美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任何诗歌的境界都以时空形式存在,既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又表现为一种空间展开,构成诗歌内部的时空结构。这种时空结构受诗人情感支配,并由具体的时空意象作为建构载体,最终指向诗歌意境的创造,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令人涵咏回味不已。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是一位学者,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唐诗白话》即是其古典诗论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诗歌本体论和功能论、古典诗歌创作论、古代诗人批评论和诗歌鉴赏论3个方面,阐述了其诗歌的看法: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言志或抒情的句法整齐、音韵和谐的文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偶和对仗(一种比较严格的对应),经常使用,以反映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双方.把对偶、对仗,"形""神"兼顾地译成英语,是相当困难的.汉语靠"意合"理解,较少词语可含蓄颇多意蕴.英语讲究"形合",要求词语间形态的关联.往往因诗词的委曲宛转、引起误解以致误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