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2.
李之田 《武当》2007,(9):15-17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太极只是一个混沌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太极包  相似文献   

3.
魏博 《武当》2015,(3):19
太极功法习练要经过行拳走架的势功、养气筑基的桩劲功和太极松功等修炼,是一个稳步渐进漫长的阶段,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修道路途的一个阶段,慢练积柔,久柔成刚。慢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的状态和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仔细体会、寻找,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去仔细地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松、静;不仅在静止的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拳势的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好,好在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多年来,我所接触的习练太极拳的中外人士,从亲身受益中一致称赞太极拳好。 太极拳在中国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道路。初时有“十三势”、“长拳”、“炮锤”等套路。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太极哲理解释拳理,撰写了《太极拳论》,从此出现了“太极拳”的统称。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除了拳,还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和技击性的太极推手等太极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以杨式太极拳拳架与素  相似文献   

5.
吴永霖 《精武》2004,(5):32-33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出四时变化,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学者孔颖达进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7.
胡光锋 《精武》2006,(2):23-25
五势者,大、顺、拗、小、败。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按之有阴阳,行之似波浪,其变化无穷。五势变化合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顺乎自然,合乎阴阳,亦合于人体之变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属五脏,外属五官。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木,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武当》2001,(5):20-21
我们知道太极拳学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矛盾的辩证学说。它的运动方式充分反映了“生命的内部矛盾及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不但对立、排斥、制约和斗争,也相互联结、依存、渗透和转化”这一规律,从而证明太极拳是一种最名副其实的“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使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阴阳的交替,由简入繁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对偶失衡的锻炼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10.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虎 《精武》2003,(4):34-34
精神对一切的超越是由形到景而达境的。一个拳学大家,必须是一位超越的思想家,要有很强的变化性,具备意想成真的本能。禅拳不二,禅拳如一。从禅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你、我、他和它)都是虚幻不定的,是很透彻薄弱的。透过这些虚假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大鸿拳又名“六步架”,也称“三晃膀”,系气力功架短打拳法,属于仿生象形拳术,具有羊、鸿(雁)、虎、豹、鹤五形,合于小、大、顺、拗、立五势,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化出劈、崩、钻、炮、横五捶。它拳势威猛,刚劲有力,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大拳术派系,是我国武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曹广超  刘汉军 《精武》2007,(6):54-56
梅花拳的根基是五势,五势是人体最基本的姿势,它为静止的拳势可当桩练,又可缓可急的串连起来演练,它是初级的技法,也是高级的内功功法。不仅锻炼了手眼身法步,还修习了内功以温养身心,练气练神。在此只介绍一侧的练法,另一侧相同。  相似文献   

18.
刘连洋 《精武》2003,(4):26-27
螳螂门武学,自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融合十八家武学创立以来,已在胶东烟台地区流传了三百余年。由于传承日久,螳螂门由最初的硬派七星、梅花螳螂、软派六合螳螂,渐而衍生出勍手、摔手、秘门、八步等诸多流派,各派螳螂拳法虽名势各异,实则基本一致。现仅以笔者家传勍手螳螂、郝家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为例,对螳螂门的拳功体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朱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17-119,124
分别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演变为太极运动的过程及太极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元素等方面讨论了阴阳哲学观所起到的核心和总纲作用.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刚柔相济的武术理念向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必然回归,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简化顺变思维使太极拳发展成为世界化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样表达了现代人类理想和自我实现标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上,太极运动应具有独特的尊崇地位,它必将以民族艺术而永恒.  相似文献   

20.
论太极拳中的"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集哲理、健身、技击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它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本文试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架练习、技击中“圆“的体现,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实质,以期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