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2.
王修雨 《武当》2009,(2):22-23
笔者经仔细研究发现,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等,太极两仪之理是张拳应用之本。  相似文献   

3.
拳理拳法记少间。手眼身步型为正,心意气力功求专。要得太极拳真谛,练功悟拳师指点砚-顶平收须面自然。含胸拔背沉肩肘,顶沉对拉脊不偏。腰轴主宰肢轮转,胯似磨盘稳平旋。一招一式理太极,脚踩阴阳手画圆。胸背开合两相反,势升伸展降拔含。开展紧凑结合好,动作圆活势连贯。含胸拔背势有别,沉肩垂肘总一贯。太极步法用心练,上下相随势浑圆。开胯圆档固底盘,虚实转换势渐变。弓步含有活马步,式势衔接画弧线。肇磷暴意气神劲内功练,内外相合才成拳。.画一排 二少静~抓一沙拳在气势神为先 竺二至麦坐一「-~一一 摧僵化柔求内劲, 刚柔相济任敌变。…  相似文献   

4.
问:太极拳怎样分段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分段练呢?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工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锻炼手、脚、…  相似文献   

5.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6.
余有拳友,练拳与教拳有四十年,在他所在县城颇有名气与影响。余因与其偶遇,非常高兴地问:"还在练拳与教拳吗?"他沮丧地说:"没有了。"这出乎余之意外,于是惊问:"为什么?"他说:"单鞭下势打不下去了。"他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一个太极拳训练的一个大题目:实用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呈现衰老状态,诸如柔韧性差、精力减退、耐力减弱等。练太极可以延缓衰老,但不可能阻止衰老,太极拳大师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7.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的静     
唱京剧要求有韵味,否则就是京剧歌,而不是京剧;打太极拳同样要有韵味,否则就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韵味?怎样体现它呢?那就是老前辈们总结出来的慢、圆、匀、静、柔、活等表现。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去探索。  相似文献   

9.
浅谈太极拳的教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技术的掌握是有阶段的,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知需要经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学习过程。由于太极拳要由松入柔,还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境界。练太极拳要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就要有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进行太极拳的技术学习。   一、动作代表性学习阶段 太极拳开始学习的内容是组成太极拳动作的形态,要化动态的动作为静态的动作,将一个动态的动作化成若干静态的动作。使学生对于其动作的位置、动作的各阶段的造型有所了解,这样做除了可以说明每个拳式位置,还便于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动…  相似文献   

10.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11.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12.
太极功德论     
杜子宇 《武当》2005,(3):20-21
无道不含理,无理不合道。故道即理,理即道,故谓"道理"。太极修炼,拳"以武演道",功"以文合道"。本天道为拳理,以拳理晓功理,依功理明生理,以生理化心理,借心理通世理,缘世理达天理,这百理归一是传统太极的正觉正悟。合道即合阴阳,阴阳无"中"而不合。"中"具体而言就是"德",故说"阴阳合德"。传统太极的精深内涵决定了拳功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因品铮介绍,认识北京陈惠良前辈,经陈老引进,幸缘得尊仰李琏老师演练吴图南大师所传"少侯太极小架",但见腰轴一转,身轻如燕,真气内动,沾黏鼓荡。拳如迅雷疾风,风回连绵,气势圆满。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相随,浑然一体。此动中求静,专气致柔之功,非具深厚气劲不可。鄙人叹为观止,归来台北即赋七律一首: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见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多以为它不可能成为擒拿格斗的技术。事实上恰恰相反,太极拳柔缓的练功方法恰恰能为擒拿格斗服务。是一种极其灵活,适用性极强的擒拿格斗技术。 俗话说:“软绳能捆硬柴。”太极拳就是靠其柔软之功去“捆硬柴”的,千方百计地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由于身势极其柔软,需怎么变化,就可以怎么变化,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刚就刚,要柔就柔,要上就上,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思想拳、是哲拳,向来有"三分练,七分悟"之说。学太极拳必先明太极之理,通修炼之路,理清路明,方有所得。文章从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到底练什么,太极拳为什么要稳静、缓慢,松与紧的辨证关系,太极拳运动如何放松,太极拳与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在于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陈海鹰 《武当》2011,(12):17-18
我年过不惑才开始习练杨式太极拳,通过年复一年不间断的研习,拳味渐觉,意志渐深,兴趣愈浓,成效也日显。现就习练过程中对"松"字的理解,谈三点感受。一、意志上首先要松。"松"是太极之纲。如视动作为"目",纲举目张。"松"是统领拳术演练的总则,为所有习拳者所遵从。要达到这个总要求,首先要做到意志  相似文献   

17.
以形鉴真法     
丁金平 《武当》2012,(4):42-44
学习武术或丹道,只有拜访有本领的老师才能学到真东西,而如何分辨丹道和武学高人的学术真伪是很重要的。现仅就这一话题,简单讲述几点内家圈里以形鉴真的方法。第一点,拳架低。看他的拳架是否在中盘以下,内家功夫讲究"走下盘",低架下势是劲大力整的根本途径。初练时架子低不下来,但随着不间断的修炼,身体会愈来愈松,关窍越来越开,架子越来越低,筋骨越来越柔,而内气自足,腿力雄健。马步能自然做到大腿趋于水平,与地面平行,小腿尽量垂直,且双膝不超越脚尖,脊要直,松腰命门后竖,不能撅臀挺胸,这样就能气沉丹田。拳谚云:"人走下盘,气自腾然。"能练出强悍功力的内家拳种大多强调低桩下势,诸如自然门矮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理论来阐释拳理并为之命名的传统武术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看起来柔和缓慢,每个动作之间势势相连,招式绵绵不断,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健身效果.古老的太极拳有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和练习方法,在几百年的传习演练过程中拳师们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适合该拳的传统教学步骤.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时,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意义及教学法的改进阐述了“慢拳快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李滨 《精武》2007,(1):38-39
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枪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