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套易筋经旅途健身操是在易筋经健身操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缓解和消除因久坐造成的疲劳。习练时呼吸宜轻缓自然,习练过程中应注意不宜用口代替鼻呼吸,也不可强呼强吸,更不可憋气用力,以免出现不适。做操前应先调整身心,以宽松自然的心态和姿态进行习练。习练时松和紧都很重要,松的时候要身心都放松,紧的时候应用内力渐紧,即用力要柔软均匀,不要用僵劲,这样才能刚柔相济,内外浑圆,收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2.
魏博 《武当》2015,(3):19
太极功法习练要经过行拳走架的势功、养气筑基的桩劲功和太极松功等修炼,是一个稳步渐进漫长的阶段,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修道路途的一个阶段,慢练积柔,久柔成刚。慢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的状态和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仔细体会、寻找,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去仔细地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松、静;不仅在静止的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拳势的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3.
周世勤  周梦华 《精武》2007,(11):I0001-I0002
李式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宗师和好友王兰亭等,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早年,李瑞东宗师从好友王兰亭(杨禄禅宗师的弟子)习练太极拳,从李老遂宗师习练戳脚翻子拳,还习练过少林拳械、八卦掌、心意拳等。李瑞东宗师以老架太极拳的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等捶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出李式太极拳。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多种门派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众多人群通过习练太极拳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目的。如今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数,在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人都练习太极拳,他们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很显然,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流派,有着自身深厚的理论根基,今习练太极拳者多为年老者或一些青少年,其习练的出发点为强身健体,大多数习练者都只是停留在架势上,有的青少年盲目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对太极拳的习练要领及其内涵从无追究,这就导致了许多拳友练习的非常空洞,同时也影响了学拳的兴趣。古有拳谚:"拳无理不明,理无拳不精",这足以说明习练拳者不仅仅是要会练,而且需要练习者明明白白的练。正如太极拳泰斗吴图南说的"要科学的练太极"。  相似文献   

5.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六松为一松开、二松沉、二松散、四松净、五松通、六松空。一松开。杨澄甫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又曰:"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所以,松开是练太极拳的第一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心  相似文献   

7.
孙建国 《武当》2013,(8):22-22
武李家传太极拳徒手套路有三套,而现在世面上流传的只有一套,内涵也大不相同。三套内容皆由武禹襄祖师(广府东街)与(广府西街)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分别定型于1857年一路中捋架、1859年二路炮捶、1862年三路小架。打手习练有三种,分别为定步推手、活步三步半推手与散手。秘传功法有三层,分别为"拥、撞、飘"。三套拳架、三种打手、三层功法,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和功夫逐步递增的层次。其套路和功法就好似学生上学一样,先上小学,次上初中,再上高中三大阶段。初级阶段先习练基础内桩功和一路中捋架套路,就相当于上小学打基础。主要目的是为了习练内外三  相似文献   

8.
第二节拆功习练法"祛病健身六字诀",长年坚持习练,对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着明显的效果。所谓拆功习练法是指按四时与节气的变化或某脏腑有病时,从"祛病健身六字诀"中选择相关的字诀进行单独习练。  相似文献   

9.
程元江 《武当》2016,(4):33
在太极拳习练中,以腰为轴,胸的含展,身手的运转,是为练习的根基,如何习练出功夫,要看习练者对太极拳这些要素吃透多少,运作如何。《十三势歌诀》起首即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就可知道腰隙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不解腰隙何指,问至  相似文献   

10.
不即不离,不顶不撞,躲闪之法也。此法临敌,彼有干钧之力而不着我身,其力于我何有哉?习练此术,眼要明,心要惊,体要松,步要活,法要变。眼明则不误动,心惊则无惰性,体松应变快,步活身法疾,法变则归一,归一则入化境。本文重点谈一下定步躲闪法。这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柳有才  殷光远 《武当》2011,(8):19-20
一、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传统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这种意的锻炼,仅仅是锻炼方法方式彼此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要求意识集中,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练拳之前做好准备活动,要有"动中求静"的思想准备,然后通过预备式站立片刻,调匀呼吸,集中精神,达到心平气和,神凝意专。2、练拳时要特别注意"先在心,后在身",用意支配动作,精神要提得起,头要向上顶起,两眼以平视前方为原则。同时做到"眼随手转,手  相似文献   

14.
仇宝龙 《武当》2013,(10):26-27
“一练拙力如疯魔” 这是我们习练八极拳的第一个阶段,但我们首先要明白它不是让我们练就一身拙力,而是练去一身拙力,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练很明确地指出了八极拳应从“刚”人手,习练拙力可以使我们增肌健骨,强身生力,这是一个筑基阶段,但这不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因为知道练拙力是为了去拙力的道理,很多习练者就会对这一练不够重视,致使拳松散有余而骨力不坚。要知道,八极拳习练的过程是严谨而充满智慧的,它以拙生巧,以刚强人松沉,要如疯似魔般练至“极刚”而后柔,最终达至刚柔兼备而后“六合”。所以,这一练是基础,也是顶峰,习八极者应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5.
五、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张世昌 《武当》2012,(2):15-17
一代太极拳名师徐震先生曾提出了太极拳修炼的三种境界:合度、精妙、圆融。习练太极拳由初学而至合度,至精妙、圆融,应是步步进,每步都有具体要求。合度合度,就是合于法度。在恭敬、虚静状态下,身体各部位在静态和动态技法中的方圆规矩就是"法度",使之到位便是"合"。  相似文献   

19.
李正 《武当》2011,(7):11-12
练太极拳一定要"放松",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入门都会听到太极拳老师强调的问题。然而,练习者往往会在这个"松"的要求下,变得更紧张,动作更僵硬,更笨拙。于是,什么是"松"?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极拳练习者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吕丹,浙江杭州人。全国著名武术运动员。1982年,在杭州中化二小读二年级的吕丹被她的现任教练郑小平选中,入杭州少体校习练武术,半年后成为渐江省武术队专业运动员。90年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