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功能的发挥。文章论述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交叉科学门类之一,是一门科学。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性质,解释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存在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少争议,学科定位问题即是诸多争议中的一个。学科定位是对一门学科本质认识的讨论,对学科和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当前专家学者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教育技术学应定位于技术或促进学习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产生和发展特点研究,发现中国教育技术学的产生根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发现信息技术每一次发展都引起教学的重大变革;又结合对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研究范围的分析,最后得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因素,实现教学系统优化,促进人们对教学信息传播和掌握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规律,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不例外。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从实践探索(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社会需求(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指挥棒)、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推动力)、人才培养(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价值尺度)四个角度反思教育技术学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群体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视角: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教育技术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开设和与基础教育学科进行整合。把经济学引入教育技术学并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得出教育技术学在中国发展中的误区。本文从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在应用中的问题,从经济学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原理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的就业状况。通过这些研究,使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能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教学设计学是在教育技术学母体中孕育和发展成熟的,是教育技术学的次级学科。教学设计是一个术语,教学论是一门学科,两者概念范畴不同,学科层次也不相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学科都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且具有研究对象、研究取向和方法、研究范围、概念系统等特征。学科最核心的静态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其动态特征便是知识创生。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是否是学科"的核心判据。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可以用于判定学科的独立性。按照这样的准则,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不是一门学科,而只有以教育技术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才可以称为一门学科。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中,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是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科学领域和技术学科领域,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比较复杂。本文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未来的出路进行一些思考,提出基于科学的教育技术、基于技术的教育技术以及基于实践的教育技术三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对其逻辑起点的探究可以在对该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完善并丰富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内容。本文从技术的教育价值视角提出了以“技术教育化”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并指出了教育技术工作的任务目标即使非教育化的技术教育化。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中各组成元素的定义,在技术定义分析中提出“丛林效应”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畴以及相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区分,从而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是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民族教育领域两本核心杂志的考察,分析近10年来教育技术在促进民族教育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应用类型、实践领域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等,以便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促进民族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领域术语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教育技术领域陆续开展了多项元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工建立一个分类体系,然后将研究样本纳入这些分类体系,这其实就是一个文本分类过程。目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文本自动分类技术。但是已有的研究中却没有采用该技术。这与当前缺乏教育技术领域术语词典也有关系。文章以远程教育领域为例,以《开放教育研究》杂志2002年至2006年五年的题录信息为样本,在总结教育技术领域部分术语构成规则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算法来提取术语。测试结果表明,本算法术语识别的准确率为66.7%,召回率为76.7%,与现有的一些术语提取算法结果相近,可以较好的帮助研究者完成术语提取工作,并为及时发现教育技术领域的新术语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的触角将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资源,网络教育已成为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模式,这无疑对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信息化教育定义入手,分析现代教育思想在整合的关键作用。从而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汉语国际教育与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或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结合的发展问题目前研究较少。基于3G的汉语国际教育要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团队(CIET)为模式开展工作,以汉语国际移动教育网(CIMEN)建设为基础,以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库(CIER)建设为工作核心,以流媒体技术(SMT)为手段解决多媒体传输问题,以3G手机为教与学的便利工具,以获取政府支持和走产业化道路为发展途径。这是通过对教育队伍、网站建设、资源库建设、媒体处理、教与学工具、发展途径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的整合策略,从而将使基于3G的汉语国际教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一场正在兴起的研究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省权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5):20-22,10
该文从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范畴、促动因素四个关键性问题的视角对当前教育技术学术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研究革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进行了解答和阐述,从而使这一命题研究从内容、意义、价值等方面得到更为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使未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类学生掌握面向数字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采用: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延伸课堂以解决教学计划学时的不足、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设计考试形式和内容保证考试效度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编排法进行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等教学策略,使得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研究,并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但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规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对多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工作的不断思索,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经过多次修订、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该指南从高校教师的特点入手,从5个维度、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绩效指标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描述,构建了相关能力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该模型的教师发展模型、培训课程结构、培训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建构,这对促进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进琼  梁洁  韦玉萍 《高教论坛》2007,(4):98-99,119
根据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应用教育技术的具体做法,并指出目前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几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