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洪亮吉骈文,无论是祭文、墓表、铭诔,还是赋、序、书,都沉部悲愁,真挚感人。清新的辞藻、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个体对人生、生命的思索有机地融合在其骈文中,这使得他的骈文超越流俗,成为清代骈文大家。生命永逝、亲人永决、壮志难酬等既是其骈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突破骈文形式束缚、情感悲怨的原因。这种情景交融、借景言情的骈文,既继承了六朝优秀的抒情骈体,又自成一家,有力地证明了清代骈文具有卓然而立、繁荣复兴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代独特的一种文体,骈文有自己的演变轨迹,但“骈文”之名直到清代才广泛使用。从骈文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看,骈文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相似文献   

3.
骈文从形成、繁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自时代文人的批评,即六朝至隋唐的反骈思潮与中唐、北宋反骈运动;宋代四六话对公牍骈文命意遣词、对偶隶事的探讨;清代学者对骈文文体特征、文统地位、发展流变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对这些骈文理论的研究,近百年来主要集中在隋、唐反骈思潮和清代骈散之争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历代骈文理论作专题研究,注重从文本实践、学术思潮等方面来探讨骈文理论,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上对骈文的批判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这是文质之争;隋及初唐,从社会功用方面批判骈文;中唐玉清代,以“文以明道”为口号反对骈文。反骈历史的嬗变反映了人们对文学观念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民国骈文研究兴盛原因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骈文研究出现较为兴盛的局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新旧两种文学交替时期的历史产物,是近代社会中国长期落后,一批文人不甘屈从西方文明的表现,也是民国初年骈文的兴盛和骈文研究者自身的骈文情结所带来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明清是中国骈文发展的重要阶段.晚明四六表启和摹拟六朝骈体文学的风气流行,预示着应用性、审美性骈文的双双崛起.清代骈文复兴,正是在晚明骈文崛起基础上的顺势发展.然而,明清骈文研究整体上偏弱,文献的系统整理尚未开始,作家作品研究尚待拓展,文本审美研究有待提高,理论与批评建构亟待加强,骈文与政治、科举、地域等的关系研究尚待深...  相似文献   

8.
清代骈文在对前代骈文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与挑战中作了很多创新,创造了可与汉魏六朝骈文相抗衡的骈文经典。对清代的这些骈文经典,清人通过序跋、选本、评点、书札、笔记、文话等多种文学批评形式,从作家经典化与作品经典化这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建构。通过对清代骈文经典的建构,清人不仅表达了他们对清代骈文的认识,而且凸显了清代骈文独有的文学价值,确认了清代骈文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乃至清代骈文名家。他既注意到骈文发展的时代性差异,指出清代骈文家效法的对象有汉魏体、晋宋体、齐梁至初唐体、中晚唐体、北宋体五类,其中朴雅遒逸的晋宋体最受时人推崇,而唐体、宋体则备受冷落;又认为骈、散两体本不能截然分开,中唐以后才分为两体,然其实则一,古文重“实”,骈文重“雅”;还对清代代表性的骈文家,如陈维崧、汪中、洪亮吉等加以点评。与理论上推崇晋宋体骈文不同,他整体上反感六朝的道衰文弊,转而学习博大昌明、典雅富丽的宋四六与盛唐张说、苏颋的庙堂骈体。他的骈文与政治、仕途关系紧密。体国经野,润色鸿业,表彰忠义,宣扬教化为其骈文的主要内容;淹贯经史,用事雅切,对偶工整,文气流畅为其骈文的突出特征。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李鸿章、冯子材等重要人物都体现在其骈文书写中。同时,他通过创办书院,培养学生的辞章(包括骈文才能),为晚清骈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期的骈散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论述骈散文并存的必然性,其次是强调骈散文“道通为一”,第三是主张骈句与散句“相杂迭用”。这三方面内容,较清初均有明显的深化。影响有二:一是下开晚清标举效法魏、晋文的风气,二是在骈散合一的探讨中,发展了骈文文气理论,在骈文文论中“气”的概念从辞章之论发展为气韵之说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维崧的骈文雄健博丽,善写兴亡之感;句式丰富多变,喜用长句对,又时常运单行之气入偶句;对偶新奇,用典灵活.他的成就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给清初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一些人对骈文的态度也因此而转变,这种转变昭示了陈维崧对清代骈文复兴的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14.
出于总结前代化遗产的现实需要,在学领域,无论初盛唐的骈家还是中唐古运动的先驱都能从政教作用出发反思前代创作经验。随着古的形成,骈从普遍的章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章体制,在此过程中,古家及其先驱又对作为一般章形态的骈偶体制加以批判。这两种批评潮流都促进了骈批评从一般章学向专门体学的转型。而唐人对本朝骈的批评因具有重视政教体的倾向,与宋代作为专门体学的四六批评已有相通之处。因此唐代骈批判呈现出破中有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论《宋四六话》的体制特点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元瑞的《宋四六话》在体制上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文学的认识。《宋四六话》不仅总结了宋代的四六话,也体现了清乾嘉时期的骈散相争的情况,在骈文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杭世骏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骈文作家,但纵览民国以降的各种骈文史研究著作,他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就创作特点而言,杭氏骈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骈文创作格式要求的“正格”之文和突破了骈体传统格式规范的“变格”之文.前者或清逸空灵、或简隽古雅、或纵肆横逸,在骈文创作的传统形式格局中,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后者更是在承传中有创新,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杭氏骈文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成就,尤其在使用长对、骈散交融、以意统文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刻意打破骈散之界,有力地说明了骈散并无高低之分、骈散可以融贯并用.要之,杭世骏称得上是清中叶骈文灿烂星空中绽放独特光彩的一颗明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三十六体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唐代科举的试策、试诗赋、试判客观上促进了骈文的发展;而晚唐时期随着科举的日益腐败加之幕府的特殊地位,使许多文人走进幕府,专司骈体章奏,章奏之学大兴;同时由于晚唐党争激烈,许多文士深受其苦,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委婉隐曲、用典使事,不敢直言。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的生活经历与科举、幕府和党争密切相关,因此,三十六体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20.
清前期四六选本较多.从<听嘤堂四六新书>、<四六初徵>到<四六纂组>,构成了清初四六选本的发展轨迹.即形式上由各体四六文的辑录到部分四六文体的选录,最后到四六联句和段落的选择;内容上在古文骈文的对立中为骈文争取地位,强调骈文必须有用于世,并探讨骈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