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明确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确理解,让学生有感而发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前提。"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错读一个字,不漏读一个字,不多读一个字,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以实例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法颇多,名家指导的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朗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还从反面例证为什么有的教师指导朗读会成为学生读书的障碍。论点鲜明,指导性强。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技能,而且能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而,我通过调查却发现,目前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一些弊病,如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或"一字一顿",朗读速度过慢或者速  相似文献   

4.
<正>"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对文本的理解、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一些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6.
蔡晔 《广西教育》2014,(45):65-65
正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实效。一、读点之一:读中识字,读中巩固识字是学生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朗读的"读点",使课文生字词在丰富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也曾说过: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其实,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最主要的是"读"的兴趣,"读"的要领。因为低年级学生缺乏朗读经验,不会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所以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那我们该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朗读呢?一、构建抑扬符号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课堂上,常见这类现象:无论读什么类型的课文,学生朗读时总是拖沓无力,没有精神,抑或是速度越来越快,"赶起了火车",在场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对此类现象产生重视或进行干预。还有一种现象,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大部分学生依旧是双眼无神,如同"小和尚念经"般敷衍了事,待学生读完后,教师急急忙忙就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个学段就阅读方面提出的共同要求之一。可大部分教师只重视了朗读的"正确、流利",而忽视了"有感情",甚至认为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我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三部曲,必须循序推进,步步为营,才能奏出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和美乐章。一、指导正确地读—"磨刀不误砍柴功"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但历史久远,而且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三分文章七分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学阶段选入的大量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天生就是供人"读"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教育界名家都积极地肯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应该进入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赖素珍 《考试周刊》2014,(80):58-58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学生要能使用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很多低年级学生喜欢唱读,拖腔拖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面对这类朗读"顽疾",很多教师也头疼不已。该如何破解朗读教学中的唱读现象呢?现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这样一个词"语文味",何为"语文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即朗读是体现"昧"之佳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而且,新课标各学段都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训练存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阶段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师,应从朗读兴趣、朗读形式、朗读指导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在朗读时"雁过留声""有的放矢"和"声随心动",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5.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总要求。可是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某些班级的学生"唱读""喊读""吼读"的现象特别严重,早读时也时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些中等生及学困生更是难以把一篇学过的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我也曾几次接手过这样的班级。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会孩子朗读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放开声音多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语  相似文献   

16.
黄惠 《西藏教育》2014,(1):13-13
<正>聋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在说话、朗读能力方面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听力完全丧失的聋生,朗读对于他们非常困难。故在聋校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更难听到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因此语文老师常常忽略朗读课文这一重要环节。但笔者在八年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朗读是聋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不能忽视读聋哑学生朗读的训练。一、聋生朗读中易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贵在"读"。这是笔者20年教学经验之总结。20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与失败的酸楚。几经迷茫,数载苦思、探索,终于悟出:成于"重读",败于"轻读"。经过艰难的摸索、比较,研读叶圣陶、张志公等大师的著述,我终于领悟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朗读能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不难理解,一个人连句读都拿不准,其对句段、对文章的理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经常进行朗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考虑…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能促进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谈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