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大量史实分析说明了孔子并不是一个要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而是以述为作、述中创新;借礼行仁、托礼改制;做官行道、得君行道和反对过份剥削压迫人民的进步思想家。他“信而好古”但其思想的主流是变革。  相似文献   

2.
先秦法家思想学说与政治实践的矛盾,将法家人物自身置于士、吏不同身份之间的困境中:“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迫使其不得不选择“枉道从势”“以吏为师”的官僚体系,在“士”与“吏”之间进行艰难的角色转换;激进而笨拙的“去士”思想与行为导致其自身作为士人群体一员的生存空间消失。其政治实践的惨烈代价,从反面推动了汉以来士吏交融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宋代士大夫有着较强的行道意识,以致君泽民为己任。这种意识有一个由沉寂到觉醒,进而成为一种共识的过程。本文主要对北宋建立到真宗时期为阶段进行考察.认为宋初士大夫高举道统旗帜,将古文运动推向深入,酝酿着新的治学方法,“致君”话语逐渐兴起。宋初士大夫的行道意识对后来士大夫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思想家朱熹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四个来源 :“德教乃为政之本”的思想、“民本”的思想、理势史观、南宋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 ,前三个来源乃是属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的儒家历史观 ,而最后一个来源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朱熹就是在这些学术思想渊源下提出了社会改革的主张 ,其改革思想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整顿风俗、正君心等各个方面。通过他的社会改革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改革内容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朱熹的社会改革思想是全方位的 ,并且是继承传统的儒家思想遗产 ,又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变通损益、发展和传统改革所无的全新内容 ,具有恤民、尊贤、正君和求变、求实、求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史上,朱熹的公私观是比较系统的,也是他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以前,人们尚未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所以现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将探讨朱熹公私观的含义,公私观与君子、小人的区分,提倡官员秉公从政等。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朱熹公私观的含义 由于朱熹是在讨论“公”与“正”、“公”与仁”的关系时阐述公私观的,因此我们首先介绍他对“公”与“正”、“公”与“仁”关系的主张。 朱熹在解释《论语·里仁篇》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时,说:“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2)当门人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继承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思想,形成了以正君心、行仁政、倡德治、崇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论体系。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对朱熹倍加推崇,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被视为是关涉人的生命存在的安身立命之学。其基本的精神为生命的精神。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因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后才回归儒家,所以其生命观中包含有较多的道家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腐败,他把希望放在君主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11.
"民本"是传统统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制统治维护其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符号.民本思想,将替民行道作为其价值合理性,将爱民尊君作为行政伦理的指导内核,借富民教民使国家繁荣昌盛,在客观上充当了君权稳固的护身符.时代要求我们坚决摒弃君民对立的"君主"式的"民本"思想,把人人平等的"民主"式的"人本"思想弘扬开来.  相似文献   

12.
宋代立国以来,君权与相权之间业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制衡格局。在熙宁新法的历史变局中,在“得君行道”的理想追求下,由宋神宗亲自授予并由王安石实际运作的“非常相权”,是导致这一制衡格局开始欹侧的第一推力,而制置三司条例司这类制度外的组织则成为“非常相权”的重要抓手。宋神宗个性“好大喜功”,王安石为人“自信太厚”,他们都主张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彻底改革,以期国家一劳永逸地走上正轨。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更兼旧党元老的不合作态度,宋神宗就毫不迟疑地对其理想的宰相赋以“非常相权”。王安石“这类人思路开阔、眼界极高,容易偏向固执、不妥协,变得具有侵略性”;尤其在自以为“得君行道”却横遭阻力时,“在他的新政或称变法体制下,政府变得自信而武断”。他把“非常相权”运作到极致,进而排斥持有异见的其他士大夫官僚,让君主政体从“中央控制模式”位移滑向“宫廷的集权模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蔡京效法王安石的“非常相权”起,降及南宋,先是秦桧,中经韩饨胄、史弥远,直到宋季贾似道,权相专政竞成为南宋政治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13.
为政以德,礼刑并用、宽猛相济等政治法津主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罪止其身”、“以功覆过”、“原心定罪”等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15.
粱启超的“虚君共和”思想.因其被独裁者利用和歪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读。“虚君共和”思想作为梁启超整个思想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正确认识梁启超“虚君共和”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代大儒朱熹的哲学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关切,“格正君心“的进言就是这一关切的具体表现.“格正君心“固然也流露出人治的皇权意识,但其间也颇富批判性的思想情愫,它尤其表达了儒家文化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在历史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中国社会”,对于道的新阐释开始出现,而所谓的士也已成为儒、墨、道家一样的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的士与道,经历礼崩乐坏而道生、越名教而任自然、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等不同阶段,经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演化,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知识分子方才迎来了自由的曙光.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动,知识分子的现存状况、人文的长远发展,尚需且行且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介绍安徽朱子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和“为民”思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构建、朱熹哲学的世界意义、《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朱熹重视民生,针对当时皇室、官僚、地主对百姓的压榨,朱熹提出正君、治官、安民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同时,朱熹的民本思想也对朱子学者尤其是福建朱子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针对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下层人民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能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