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美感是美的语言和美的精神在学习主体心灵上的同构物。言语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对语言中所含美的因素的领悟程度,影响着人的语言活动的质量。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言语之美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提炼文本中美的材料唤起学生对言语美的感悟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美感,必须以美的语言材料为依凭学生的言语美感是由语言材料唤起的。如果语言材料不美,就失去审美的基础。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课本而言,关键的不是要教师去选,而是要教师去钻,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语文教师备课,首要的就…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促进言语和情感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的方式很多,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感悟和运用。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初读课文,畅说感悟1.一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圈画。2.初说感悟。师:同样读一篇文章,每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请大家自由谈一谈你与课文对话后的感悟。学生自由说自己的感悟时,教师应引导其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3.二读课文。要求结合同学对文章的感悟再用心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是否加深一些。4.再说感悟。学生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语句。有的可以随即解决,有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边读边想、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对关键的部分要反复读和想,并利用插图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人物品质、环境氛围。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现成的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品质,体悟隐藏在课文中的情感,此时插图就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文、象、道的统一体。阅读教学务必重视“识象”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采取成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切实地引导学生去“识象”,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领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意,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感悟,通过"感悟"才能品读出文章的妙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言语能力。一、初读教学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从初读阶段来看,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人,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事,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件事情的大概经过;如果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的是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事物并且是从哪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语言,通过欣赏、品读、感悟、背诵等多种言语实践,领略文字独特的魅力,感受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呈现不同的教师在课文《穷人》片段中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焦到语言中理解、感悟、品读,从而达到言与文的融合和共生。  相似文献   

8.
本组课文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表达爱国感情的,有慨叹时光流逝的,有回忆启蒙老师的,还有赞颂伟大人格的。教学本组课文,可根据重点训练项目“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要求,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加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同时要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所以本组的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同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扩展阅读的收获。教学时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具有整体意识、主动识字,从而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质,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规律?如何激活儿童的言语体验,在实践中去运用去感悟,通过层层递进的训练,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笔者以为,需要紧扣文本特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咕咚》这篇课文,语言富有童趣,学生易于理解。下面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文本特质,重视言语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涵泳课文。因为语文课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选人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揣摩、品味.让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就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也符合“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好“说”的训练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的做法是,依托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说话资料———课文,多方面强化学生“说”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感悟教材———以说导读,训练复述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要不断地读、不断地感悟。如果说读中感悟、理解主要借助于内在言语进行的话,那么将读的结果表现出来就必须把内在言语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语言,而内在的言语作为阅读中思维的媒介,也只有通过外在的言语的…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强调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并通过鉴赏和感悟,体味课文中真正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地方,从而让学生大胆地去表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小语课文,或叙事,或状物,或写景,这些类型的课文,大多借助形象表情达意。要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须引导学生透视语言,感悟语言情境,体会情感;运用语言,描述生活情境,表达情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须把握语言、形象、情感的整体联系,以形象作为连接读写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在学生解决课文语表层——文本内容后,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围绕刘备“诚心诚意”这一话题,通过比较、揣摩、讨论、交流、品读、转换等多向对话,让学生解决言语内核,培养语感,学习课文写人的言语技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平面推进的繁琐逐段讲解或面面俱到的静态分析为融感悟言语含义、积累言语材料、领悟言语规律、运用言语迁移、情感熏陶于一体的动态、立体的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集合。[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瞄准“诚意”1.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要讲清三顾茅庐的过程(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  相似文献   

16.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走的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言内化之路.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完美的言语"范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要靠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  相似文献   

17.
龚循英 《湖南教育》2003,(24):29-29
精读感悟。新的语文教材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课文首次见于7~9年级的语文教科书。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贴近现实,贴进生活,并注重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面对这些新的课文,教师的“第一冲动”就是要仔细阅读它,体验它,感悟其中的内涵。在诵读、精读中理解、感悟,这是准确把握教材的必然过程。诵读、精读是感悟的基础,特别是诗歌,只有反复诵读、精读,才能体会其语言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教师只有先作一番鉴赏,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以体现自读感悟的教学理念。拓展想像。文言文用极简洁的文字反映了极丰富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并填补课文空白,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给误读插上生成的翅膀,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与感悟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误读中加深理解,在误读中深刻感悟,在误读中升华情感,在误读中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相似文献   

20.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交流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基于略渎课文重表达、重迁移、重读写应用的考虑,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深刻体会小男孩的表现和保罗的心理感受.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个性化、具体化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