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为阐述《春秋》经义的著作,《左传》中运用了大量的训诂术语,而且训诂内容涉及解释《春秋》经,评析《春秋》写作笔法,解说引文内容以及辨析同义词等诸多方面。书中训释词义的方法主要有同义相训、增字为训、设立义界以及巧设比方等形式。  相似文献   

2.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3.
训诂是从解释先秦经书发展而来的;训诂学本是经学的附庸。传记既是依附经义的产物,虽不专主于训释字句,但也自然要涉及训诂。《春秋梁传》作为正文体训诂的原始范式之一,无疑是研究我国早期训诂学史的宝贵资料。本文从训诂的内容、方法、术语三个方面阐述作者对《梁传》所含训诂材料的理解,探求其不应被忽视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文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文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义述闻》为清代著名的训诂著作,文章对其训诂方法从训释方法和考证词义的方法两个角度着眼,分为因声求义、形训、据境为训、比勘互参、训诂类比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玄应音义》注释语言的研究,略述《玄应音义》传承了前人文化典籍、词语,开拓、开展佛经的训释,出现了一大批新词语,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词语训释经验及其丰富的学术视野,揭示出该训诂专书的训释语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新发展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谷梁子是《春秋谷梁传》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谷梁传》的最早的作者。《春秋谷梁传》的产生先于《春秋公羊传》,荀子对《春秋谷梁传》学术特色之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其间当对《春秋谷梁传》多有损益。《春秋谷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春秋谷梁传》的成书明显先于《春秋公羊传》。  相似文献   

10.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1.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2.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13.
训释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训诂材料的主要形式在于训释,其训释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从重要的训诂学论著中学习并且归纳基本的训释方法,从分类的角度简述对于训释方法的理解,以期对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其中包括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具体而言,《说文》大量的词义训释直接取自扬雄《方言》,并从中吸收了训释优化的思路。在继承的同时,《说文》根据自身性质对《方言》进行改造。此外,《说文》对两汉方言学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广泛吸收。通过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优化。  相似文献   

15.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本,其中在词语的训释上较前人多有发展。但千虑一失,智者不免。其训释仍多有可商榷之处。现从中找出数例,并在前人对《诗经》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各种训诂材料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训诂与语法     
传统训诂重在词义的疏通训释,也间及语法的阐述。近人论训诂学的著作,以洪诚先生《训诂学》强调论述语法与训诂的关系为出色。前贤在训诂实践中,虽态度谨慎,但是也有偶而因未注意到语法问题,导致训释  相似文献   

18.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重言词注释内容和训诂体例的具体分析,从一个侧面研究和阐发了两者的训释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战国末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汉代影响巨大,这可以从汉代注释中对《尔雅》的经常引用得出结论。东汉郑玄在注释中明确引用《尔雅》43条;其暗引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尔雅》训条与《郑玄辞典》中汇集的郑玄语词训释来考察,结果发现两者训释相同或相似的词条约有490例。郑玄明引和暗引《尔雅》训条数合计约占《尔雅》训条总量的12%,可见郑玄语词释义对《尔雅》继承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