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据语言文字学家的解释,"善"为"膳"的本字。古人以羊为膳食的美味,所以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善"字由膳食之美引申为美好之义,故后世另造"膳"字来代替它的本义。因为羊的性情温和驯顺,所以"善"又有善良、慈善的意思。"善"历来备受推崇。比如《国语·晋语》说:  相似文献   

2.
李坤 《文教资料》2009,(5):121-12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给我们的政治课带来新的变化,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贯彻、实现好"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八字教学精神,以提高教学实效?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相似文献   

3.
戴双翔 《中国教师》2010,(17):21-22,28
<正>一、教学是"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善致善"的实践活动。它以善的行为、善的内容来锻造善的心灵、实现善的目的,为善之行、趋善之的是其根本特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当前,推动人道教学、追求教学公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活动,教学善是教学理论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活动中的"是"与"应当"不是一种悖论关系,从"应当的善"推出现实的"是"不是"自然主义的谬误".指向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善是一种应然取向,通过教学行为的应当引导现实的发展;教学理论具有伦理取向,关注教学行为的正当,以此校正现实中教学行为的偏失;教学理论须以教学善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课文品读】 “善”在哪里? “善”在一个“善”字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一个“善”字贯通全篇,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它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口技者的表演,一言以蔽之:“善”。  相似文献   

6.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7.
《口技》一文,紧扣"善"字行文布局,真可谓句句写"善",字字写"善"。一善,通过正面描写,强调摹拟声音难度之大,直觉刻画口技者之善1、难度大体现在声音种类多。有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声、夫呓语声、儿啼声、妇抚儿乳声……全文共摹拟了二十余种声音。足见声音种类之多。2、难度大体现在每种声音非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非单纯的是富有情境的。  相似文献   

8.
"涵泳"一说,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他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曾国藩对朱熹的涵泳说颇为推崇。他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伯牙绝弦》课堂片段:师:(大屏幕出示句子: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第二句话中有个“善”字,第一句也有个“善”字,这两个“善”字有什么不同?谁来讲讲?(一男生举手)  相似文献   

10.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1.
<正>【案例描述】教学七年级《口技》时,我的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口技者?同学们纷纷找出了"善"。我接下去问:文章整篇都是在写"善",口技者到底"善"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于真正的教学仍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本文通过回溯教育"善"的内涵衍化,揭示了自古代以来评判教学的视角位移,总体上呈现出从教学的目的论取向到实践伦理立场的变换,并进而考察了近代以来被视为教学理想范型的"教育性教学"命题的本意与价值,及其后来在跨文化传译与诠释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悖离。进而,从教学的"教育性"延展至"道德性"的讨论,指出当代探求真正教学意味的重点应在关注实践伦理,而其评判标准应坚持"以善致善"即目的与手段的统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搞好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必须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善练",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本文阐述了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精讲善练,怎样精讲善练以及如何把精讲与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精讲善练法"是既能为学生减负,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月刊》2014年第10期刊登的文章《<鸿门宴>中项羽反应为何如此反常》,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长出奇计的范增,能力早已得到证明。"笔者觉得这个句子里的词语"善长"是用错了,这里应该使用"擅长",或者使用"善于",或者就使用一个"善"字。查《汉语大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不见收有"善长"这个词语。《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擅长"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某些方面有特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文章就像作战时的一个方阵,字词句就像兵卒,要想布好"阵",就要善于"调兵遣将"。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如何遣词造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是个难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慎思善析明辨"思维方法(即"明辨式"思维方法),合理运用语言文字来服务文章,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南丽 《中国德育》2013,(5):41-45
在保定这座城市,善美是永恒的主题。来到保定,已是深冬。走出火车站,"京畿重地、善美保定"几个红色大字迎面而来,好像在提醒着来来往往的过客,这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保卫京都安定的职责之外,还保有自然淳朴的人文气息。"善美"二字,为这里的人与这里的教育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简单质朴传递出人性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周金源的办公室,挂着这么一幅醒目的字.周金源是瑞金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瑞金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现任江西七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9.
在<宋史·艺文志>和<宋史·道学传>中分别记载宋人冯忠恕编纂的<涪陵记>与<涪陵纪善录>.在后世的文献中两书亦被陆续提到,且被看做同书异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考,认为<宋史·艺文志>在编纂此条书目的过程中漏掉了"善录"二字.也就是说,<宋史·艺文志>中的"冯忠恕<涪陵记>一卷"实为"冯忠恕<涪陵纪善录>一卷"之讹.  相似文献   

20.
妙联趣说     
旧时某地有个王姓老头善作对联,附近一位朱姓秀才见他相貌普通,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故意出一上联刁难老头: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听了也不生气,而是含笑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