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在论述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潜意识即社会心理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总结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探讨了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出,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了德育的现实取向,使德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理论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自由,实施"主体性德育";应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由",变"规范教育"为"发展教育";要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实现"实践德育";应把科学"自由观"列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沾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而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语文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校的语文德育资源,对社会和家庭的语文德育资源及其功能认识不足,使课内外联系流于表面,未触及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情感世界,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影响有时是透过家庭来实现的。家庭语文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学校语文德育如果忽视这种影响,则其教育效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有必要认识并…  相似文献   

7.
曾薇薇 《湖南教育》2002,(15):25-25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蒙昧走向理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防止他们违法犯罪的有力防线。那么,学校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呢?一是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二是加大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法律课建设。改变法律教育分散于政治课内容之中的做法,把法律课作为…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理论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自由,实施"主体性德育";应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由",变"规范教育"为"发展教育";要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实现"实践德育";应把科学"自由观"列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应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在德育方面,他强调教育中精神的唤醒,强调自由自主与自我负责,强调主体问的交往与对话.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实践与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德育内容应该从高度预设和整齐划一走向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而动态生成;德育模式则应从教师的灌输外塑走向学生的自主建构;德育目标则急需从培养听话服从的人向培养自主发展、自我负责的人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德育工作前提就是构建和谐、统一、良好的德育环境。公安院校德育环境的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优化和统一。公安院校德育环境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与社会、家庭一同构建德育的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校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内容的构建要以此为指导思想,做到分层递进、逐步深入、有序推进。结合学校"六爱三雅"的德育特色对少先队员们进行分层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都能在德育中得以提升,从优秀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所以应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做到不同往常的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5.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其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6.
王堃 《华章》2012,(20)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才能显现真正的实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在社会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其次要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把学科的社会性质与德育相融合。这样的德育方法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